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蒲世琦
天水市麦积区杨家庄初级中学 741028 甘肃省天水市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关键议题。通过剖析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意义,揭示当前教学现状与问题,并结合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提出系列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旨在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切实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为其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筑牢根基。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引言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石,阅读教学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肥沃土壤。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引导他们摆脱对文本的被动接受,主动地去思考、质疑,挖掘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从而提升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塑造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2.1 提升阅读理解深度
批判性思维助力学生摆脱浅层次文字认知,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情感与价值观。以《司马光》为例,传统教学下学生多仅记故事梗概。引入批判性思维后,学生主动思考:司马光砸缸救人法是否唯一?还有何潜在办法?由此,学生从单纯记忆转向对人物情境的细致分析与智慧探究,思考其迅速想到砸缸背后的思维特质。这种深度思考使学生触及故事蕴含的智慧启示,极大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2 激发创新思维
批判性思维赋予学生质疑和挑战传统观点的勇气,这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如经典童话《灰姑娘》,常规认知里,学生熟知灰姑娘借仙女和水晶鞋与王子幸福生活。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学生阅读时,会跳出既定框架,思考若无水晶鞋,她能否参加舞会并获幸福。此质疑与审视激发学生想象力,促使其打破常规,从不同角度构思故事发展,充分调动创新思维,探索可能性,提出独特见解,培养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为未来奠定创新思维基础。
2.3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批判性思维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在阅读中不依赖他人,主动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比如阅读科普文章,学生对某科学观点存疑时,会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验证想法。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获取、筛选信息与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能力将伴随学生,使其在多变的知识世界中独立应对学习挑战,为终身学习奠基。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3.1 转变教学理念,营造批判性思维培养氛围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课堂讨论,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无论学生的观点是否成熟,甚至出现错误,教师都应以积极的态度予以回应和鼓励。例如,当学生提出与教师或教材截然不同的观点时,教师切不可直接否定,而要以耐心的态度倾听学生阐述理由。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进而引导学生与自己共同深入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通过这种方式,营造出一种宽松、包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受到重视,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助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3.2 优化教学方法,激发批判性思维
问题引导法:问题,作为触发思维的起点,其设计的巧妙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激发程度。尤其是具备启发性与开放性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尤为关键。教师应当依据阅读文本的具体特点以及既定的教学目标,精心雕琢一系列问题,以此引领学生从多元角度对文本展开深度思考。以教授《草船借箭》为例,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诸葛亮成功借箭,除自身才智外,还有哪些关键外部因素?” 此问题促使学生跳出对诸葛亮个人能力的单一关注,思考外部环境对事件的影响。“若曹操识破计谋,故事将如何发展?” 这一假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突破原有故事情节的限制,探寻多种可能性。“从故事中能看出诸葛亮和周瑜思维方式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人物的思维差异。
此类问题不存在固定答案,需要学生认真研读文本、充分了解历史背景,并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他们从多个视角审视文本,细致分析人物性格、动机以及事件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从而有效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教学法,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互动机会,推动思维碰撞,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教师可依学生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合理分组,让每个成员在合作中发挥优势。阅读教学中,布置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或任务,如阅读寓言故事后,要求小组讨论故事蕴含的道理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学生分享各自理解感悟,其他成员可质疑、补充或提出不同观点。在思想碰撞中,学生拓宽思维视野,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提升团队协作、沟通与倾听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3.3 丰富阅读材料,拓宽批判性思维培养空间
阅读材料的选择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意义重大。单一、刻板的内容难激发学生思考兴趣与批判性思维。因此,教师应突破教材局限,为学生挑选丰富多样、含多元观点与争议话题的阅读材料。除教材经典课文外,还可推荐适合小学生的经典文学作品、科普读物、时事新闻、儿童文学杂志等。比如选取关于动物保护的不同观点短文,让学生分析各方观点依据、合理性与局限性。有的文章强调保护动物栖息地,限制人类开发;有的从经济发展角度,提出合理规划下适度开发并注重保护。学生阅读时需分析、比较、判断不同观点,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丰富的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知识面与视野,为批判性思维提供更多素材与背景。
3.4 改进评价方式,强化批判性思维培养导向
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对批判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引导作用。为强化该导向,教师需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涵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时,不仅关注阅读成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如在课堂讨论中,观察学生提问质量、分析角度、论证逻辑性及对不同观点的包容度等,及时反馈指导。对提出独特见解、敢于质疑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对思维不足的学生耐心引导改进。
学生自评是评价体系重要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定期反思评价自己的阅读过程与思维发展,如思考阅读中是否主动提问、多角度分析文本、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等。通过自评,学生清晰认识自身优缺点,有针对性地改进提高。
学生互评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或课堂讨论后,组织学生互评,评价小组成员讨论表现,如参与度、思维活跃度、观点创新性等。互评过程中,学生学习他人优点,发现自身问题,进一步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客观评价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与批判性思维发展水平,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结论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必然选择。尽管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仍面临着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片面等诸多问题,但通过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营造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氛围;优化教学方法,运用问题引导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丰富阅读材料,拓宽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空间;以及改进评价方式,强化批判性思维培养导向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能够逐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策略研究.[J].王国红.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21):43-45.
[2] “读思达”教学法:学生教材学习的基本范式及主要变式.[J].余文森.中国教育刊,2021,(07):67-72.
[3] 批判性阅读教学的路径探寻.[J].周易.教学与管理,2020,(2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