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自读课文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作者

徐倩

淮南市田家庵区淮河中学 安徽淮南 232002

摘 要:自读课文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创新之处,而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不能清晰定位自读课文的教学价值,笔者认为在自读课文教学上我们应从教材编写的特点、教学任务的明确两处着眼,从助读系统、学习方式、评价形式、作业创新几个方面着力,才能发挥自读课文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自读课文 助读系统 评价形式 作业创新

引  言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破除了长期以来存在的“一标多本”的格局,建立了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体系。自读课文在阅读体系中起到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的作用。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都不能够清晰的定位自读课文的教学地位,将自读课文当作教读课文来教,将自读课文当作略读课文来教,忽略了自读课文应有的教学价值。在“双减”背景下,如何保证一堂课的教学质量,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是教师适应新时代教育新特点的重要要求。笔者认为,自读课文教学应当量体裁衣,根据自身承载的使命,有的放矢,来实现自身的教学任务。具体说来,自读课文的教学要把握住两个着眼点和四个着力点。

一、自读课文教学的着眼点

1.把握教材编写特点

从数量上来看,初中语文六册教材共有自读课文46篇,约占阅读课文总数的33%,其中七年级上册6篇,七年级下册7篇,八年级上册9篇,八下8篇,九上8篇,九下8篇。从单元位置上来看,自读课文分布在阅读单元中,而且自读课文基本上位于单元靠后的位置,位于讲读课文的后面。从分布规律上来看,七年级每个阅读单元基本上一篇自读课文,而在八九年级,每个单元则有2篇,甚至3篇,比如在八上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单元,则有3篇阅读课文,每个现代文阅读单元都有自读课文。

六册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在编排上呈现出一定的的共性,都有阅读提示构成的助读系统,区别在于,助读系统的构成稍有差异,有的篇目有批注,有的篇目没有,有的有注释,有的没有,有的有课后补充的材料,有的没有。在教学中,这些教材编写的特点,就可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抓手,只有认真研读这一篇课文呈现的共性和特质,才能真正实现本篇课文的教学价值。

2.明晰课堂教学任务

综合自读课文在六册语文教材中的特点,笔者认为自读课文的教学任务有以下几点:

(1)学以致用。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八年级下册)编写说明中指出:“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这就说明了自读课文要运用教读课文学习到的知识能力,在自读课文里进行实践练习,提高学生文本解读的能力。比如七下第三单元的几篇现代文阅读,《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这几篇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任务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因此在精读《阿长与<山海经>》、《老王》这两篇经典的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基础上,学生一定能够学会了如何品析人物形象,这样在《台阶》这样一篇自读课文中,就可以让学生运用习得的能力,品析父亲形象,实现能力的提升。

(2)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类的自读课文,起到了对教读课文补充的作用。比如八下的游记单元,梁衡先生的《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可以说是两篇精美典范的游记,所至所见所感游记要素一应俱全,而两篇自读游记《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则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游记风采,可谓风格迥异,让人大开眼界,让我们见到了不同的游记风格,可以说是对两篇教读课文的一个拓展延伸。拓展延伸类自读课文在六册书中,占比比较高,比如八上的说明文单元,七下的传记单元,都体现了这样的功能。

(3)丰厚主题。

丰厚主题类自读课文起到了对单元人文主题的深化和拓展作用。比如八上的第六单元,单元提示中写到:“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呢?本单元的几篇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在《孟子三章》中我们感悟到了古代先贤的修身治国的哲思,在《愚公移山》中,我们感悟到了人应该有不凡的人生追求,而在本单元自读课文《周亚夫军细柳》中,则让我们体会到了何为“真”的品质,课文为我们记叙了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不卑不亢的真将军,同时也向我们记述了一位深明大义、爱才敬才、谦和有礼的真天子。真将军和真天子两位人物形象的塑造,再次叩响了单元的主题,“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如此单元人文主题在自读课文中得以深化。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三种教学任务不是泾渭分明,而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二、自读课文教学的着力点

1.有效利用助读系统

由阅读提示、批注、单元提示、注释、插图、课后补充材料等材料构成的助读系统是自读课文教学最有力的抓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着力于此,往往能够撬动一堂课最有价值的内容。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昆明的雨》,我们就完全可以依据阅读提示,来构建一堂高效的课堂。阅读提示中这样写道: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道出了这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这样一个说话的板块内容,“让我们走近昆明的雨,那里有        ”通过训练学生说话,让学生走进昆明雨季里的人、事、物、景,感受这些人、事、物、景背后那“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也就是这篇散文的“神”之所在,从而感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阅读提示还指出:“本文正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可以试着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做些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在这里不仅仅直指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还给出了学法指导,由此我们可以设计这篇课文的第二个板块,请同学们们批注课文里的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并通过朗读来展示。在实施这个教学板块时,教师还要关注到自读课文阅读能力迁移训练的价值,学生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和方法。阅读提示中还有一句作者所说的自己文学创作的意图:“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围绕这一句话,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写的板块来读懂作者的心——“我读懂了昆明的雨,我感悟到了        ”。这篇课文中的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这些平凡之美正是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是我们获得心灵滋润的源泉。这样学生就水到渠成地读懂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再找几篇(如《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校》等),细细品味,体会作者散文的独特韵味。”这样的课外阅读作业,就实现了自读课文由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过渡的价值。由此,我们根据阅读提示,可以设计出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

除了借助阅读提示进行教学设计之外,助读系统提供的批注也能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着力点。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篇课文时,除了利用阅读提示内容设计出复述冒险、体验遇险、感悟脱险这样几个教学板块,还可以利用批注,实现能力的提升。课文有一处批注这样写道:“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我们可以根据这处批注让学生来批注其它处的心理状态,写环境描写,实际在写心理状态。写语言,实际在写心理状态。等等。这样就借助批注巧妙地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训练。

2.切实转变学习方式

在学习方式上,自读课文也要和教读课文呈现区别,笔者认为自读课文应当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提供的助读系统,调用学过的解读文本的方法和手段,更大程度上实现自主阅读。自主阅读首先体现在借助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学生可以自己明晰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既而进行自主阅读。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的阅读提示就明确指出:“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就能够确定自己的学习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比如,请同学们批注《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的心理描写时,先自己批注,再在小组里将自己批注的内容进行分享交流探究,寻求最为全面的答案。这样的小组合作形式,强化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从课堂效果上来看,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真正实现了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

3.改变课堂评价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而在自读课文的课堂评价中,老师更应当将评价权更多的给予学生,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小组内部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比如在教授《昆明的雨》,请同学通过朗读演绎昆明雨季中的滋味之美时,一名学生朗读完“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就可以请其他学生来进行点评,谈谈“滑”、“嫩”、“鲜”、“香”这四个词语之间停顿的长短如何把握,以及如何这句话的语气以体现出作者对牛肝菌的喜爱之情。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不仅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以提升,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4.巧妙进行作业设计

很多篇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中,都会给出作业设计的建议,比如《昆明的雨》的阅读提示中写道:“再找几篇(如《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校》等),细细品味,体会作者散文的独特韵味。”《周亚夫军细柳》的思考探究中写道:“从廉颇、蔺相如、屈原、项羽、张良、韩信、李广等人中任选一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相关的本纪、世家或列传,了解其生平事迹,领略其人物风采,感受《史记》的写人艺术。”

我们在自读课文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编者的意图,此外还要考虑到自读课文担任的由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过渡的使命。由此,自读课文作业设计时,应该有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考虑;二是在减负提质的背景下,尽量减少书面作业的布置,可创新设计各种作业形式,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三是充分尊重本篇课文的编者意图,在助读系统的建议下实现科学的作业设计。比如我在教授《周亚夫军细柳》这篇自读课文时,我设计了如下的作业:《史记》长于记人,书中记述了许多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请同学们课下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羽本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领略历史人物的风采,感受《史记》的写人艺术。

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课文,都只有经过精心的剪裁,才能落实课程目标,教出语文的神韵。只有深谙自读课文的教学价值,明确其教学定位,我们才能在“双减”的背景下,让自读课文减负提质,真正发挥其教学价值,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