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
袁晓彤
中量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是确保项目经济效益与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本文系统探讨了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的主要风险类型、识别方法及应对策略。研究表明,科学的风险识别与有效的应对策略能够显著降低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的不确定性,提升项目经济效益。未来,结合人工智能与信息化工具,进一步优化风险识别与应对机制,将是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为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成本管理;风险识别;应对策略
一、引言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是项目建设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与成功实施。然而,由于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周期长及参与方众多,成本管理过程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引发成本超支、工期延误甚至项目失败。据统计,全球范围内超过 60% 的建筑项目存在成本超支问题,其中 30% 的项目超支幅度超过 20%。因此,科学识别成本管理中的风险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提升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项目规模与复杂性不断增加,成本管理中的风险类型也日益多样化。例如,技术风险(如设计变更、施工技术难题)、管理风险(如资源配置不当、沟通协调不畅)以及市场风险(如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均可能对成本控制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主要依赖经验判断与人工操作,难以应对现代建筑工程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因此,结合信息化工具与科学方法,系统研究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的风险类型
(一)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的主要风险类型之一,主要源于设计、施工及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技术风险的发生可能导致设计变更、施工延误、成本超支等问题,对项目经济效益产生重大影响。
(二)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的另一主要风险类型,主要源于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不当、沟通协调不畅及管理决策失误等问题。管理风险的发生可能导致资源浪费、成本超支、工期延误甚至项目失败。
三、风险识别方法与工具
(一)定性方法
1. 专家评估法
专家评估法是通过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基于其专业知识与经验,对项目中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与识别的方法。实施步骤:确定评估目标与范围;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组织专家会议或访谈,收集专家意见;汇总专家意见,形成风险清单与评估报告。优点:充分利用专家经验,识别复杂风险;适用于数据不足或难以量化的场景。缺点:专家意见可能存在主观性;对专家的依赖程度较高,成本较高。
2.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通过多轮匿名问卷调查,收集专家意见并逐步达成共识的风险识别方法。实施步骤:设计调查问卷,明确风险识别目标;选择专家团队,进行第一轮问卷调查;汇总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分析;将统计结果反馈给专家,进行多轮问卷调查,直至达成共识。优点:匿名性避免了专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多轮反馈有助于达成共识,提高识别准确性。缺点:实施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对专家的依赖程度较高。
(二)定量方法
1. 蒙特卡洛模拟
蒙特卡洛模拟是一种基于概率分布的随机模拟方法,通过大量随机试验评估风险的影响程度与发生概率。实施步骤:确定风险变量及其概率分布(如材料价格波动、工期延误);建立数学模型,模拟风险变量的随机变化;进行大量随机试验,生成风险结果的概率分布;分析模拟结果,评估风险的影响程度与发生概率。优点:能够处理复杂风险变量与非线性关系;提供风险结果的概率分布,支持科学决策。缺点:对数据质量与模型精度要求较高;计算复杂度高,需借助计算机软件实现。
2. 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通过改变风险变量的取值,评估其对成本或工期等目标的影响程度的方法。实施步骤:确定风险变量与目标变量(如成本、工期);改变风险变量的取值,计算目标变量的变化;分析目标变量对风险变量的敏感程度,确定关键风险因素。优点:简单易行,适用于初步风险评估;能够识别关键风险因素,支持资源优化配置。缺点:无法评估风险变量的相互作用;结果受变量取值范围与步长影响较大。[1]
四、风险应对策略
(一)风险规避
1. 技术手段
通过BIM技术进行设计优化,减少设计变更风险。例如,某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BIM技术将设计变更次数减少 50%,成本增加降低 10%。采用标准化设计,降低施工难度与不确定性。例如,某住宅项目通过标准化设计将施工工期缩短 15%,成本节约 5%。避免采用不成熟的新技术或新工艺,降低技术应用风险。例如,某高层建筑项目因采用成熟施工技术,避免了因技术难题导致的工期延误与成本超支。
2. 管理手段
制定详细的项目管理计划,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与任务,降低管理风险。例如,某市政项目通过完善管理计划,将工期延误风险降低 20%。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定期评估与监控风险。例如,某基建项目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将成本超支风险控制在 5% 以内。建立多参与方协同管理平台,确保设计方、施工方与业主之间的实时沟通。例如,某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协同平台将沟通成本降低 30%。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与冲突。例如,某住宅项目通过定期协调会议,将施工冲突减少 40%。
(二)风险转移
1. 保险
通过购买保险,将特定风险(如自然灾害、施工事故)转移给保险公司。常见保险类型:工程一切险,覆盖施工过程中的物质损失与第三方责任。例如,某高层建筑项目通过工程一切险,将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职业责任险,覆盖设计、监理等专业人员的职业过失风险。例如,某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职业责任险,将设计错误导致的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优点:能够有效转移高影响风险,减少自身损失;保险公司提供专业的风险管理服务,降低风险发生概率。缺点:保险费用较高,增加项目成本;保险条款可能存在限制,部分风险无法覆盖。
2. 合同分包
通过将部分工程分包给专业承包商,将相关风险(如施工技术难题、工期延误)转移给分包商。常见分包类型:专业分包,将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如机电安装、幕墙施工)分包给专业承包商。例如,某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专业分包,将机电安装风险转移给专业承包商。劳务分包,将劳动力密集型工程(如土方开挖、混凝土浇筑)分包给劳务公司。例如,某住宅项目通过劳务分包,将劳动力成本波动风险转移给劳务公司。优点:能够转移专业性较强或难以控制的风险;分包商通常具有更高的专业能力,降低风险发生概率。缺点:分包商的管理能力与信誉可能影响项目质量;分包合同的复杂性增加了管理难度。[2]
五、总结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的风险识别方法与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显著降低项目成本超支与工期延误的风险,提升项目经济效益。然而,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的实施仍面临数据标准化、系统兼容性与成本控制等挑战。未来,通过技术优化、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创新,信息化工具与新兴技术将在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的风险识别方法研究[J].建筑经济, 2021, 42(5): 78-85.
[2]赵立新.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的风险应对策略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 2022, 36(3): 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