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

马艳梅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2501

摘要:本文旨在探析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生成与实践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培养大学生具备强烈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效途径。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本文从价值生成到实践路径,全面剖析了相关理论与实践,并为提升高校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生成;实践路径

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其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价值生成的角度,探讨高校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和生成逻辑,然后分析实践路径,提出增强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策略。

一、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生成

1、“五个认同”教育与信念追求的统一

“五个认同”即对国家、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通过“五个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共同价值追求,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在“五个认同”的引领下,大学生的信念追求得以升华,将个人的理想抱负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局之中,形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契合的价值观体系。这种信念追求不仅能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担当,还能促使他们在面对多元文化和复杂社会现象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2、“四个自信”教育与利益诉求的统一

“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标识。通过“四个自信”教育,高校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增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信心。在“四个自信”的塑造下,大学生的需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紧密相连。他们认识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因此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同时,他们也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1]。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时代特色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引领和道德准则,它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和中国特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相连。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高校大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到新时代对青年人的期望和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大学生不仅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追求,才能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社会转型与思想发展的统一

中国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交织在一起。高校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社会问题。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他们的的思想也随着时代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他们更加关注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责任的担当。高校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1、 提高政治站位

大学生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和法律法规,明确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

在平时的学习教育中,我们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国家重大事件、历史纪念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在日常教育中,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认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精神纽带。除此之外,还要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教学中通过加强党的理论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

2、 夯实理论教育

在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如民族政策、民族文化、中国历史与文明等,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得到更好融合,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文化交流等活动,它们不仅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同时还能增进其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和理解。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媒体资源,购买一些具有时代感、吸引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如网络课程、微视频、在线互动平台等,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和视野。

3、 增进情感认同

大学生要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书法、国画、民乐等,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的文化节、艺术节、民族运动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激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开展宣传教育,宣传我们国家不同地区的民族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案例,尤其是优秀少数民族学生,用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广大学生,以此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师还要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4、 营造良好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三下乡”活动、民族文化调研等活动,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传递到家庭教育中,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鼓励家长与子女分享其家族历史、民族文化等内容,增强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其次,学校还可以利用寒暑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支教支边、文化交流等。

结论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同时它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价值生成与实践路径两方面共同发力,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为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国家发展、传承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要积极践行这一理念,营造良好的家庭-社会环境, 鼓励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锻炼,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罗银霞,徐时,张丹. 新时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J]. 中国军转民, 2024, (17): 146-148.

[2]甘崇富,何丽萍. “五个认同”视域下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 43 (09): 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