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交响曲》的标题意象与“固定乐思”的性格分析
关吉琛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22
【摘要】标题音乐作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潮流之一,体现了音乐与文学的交融并展现了音乐风格的创新。柏辽兹作为标题音乐的代表作曲家,其作品蕴含了他创作理念与思路。正如克雷格尔在《标题音乐》中认为:“如柏辽兹所示,每部交响曲运用一个再现性主题贯穿全曲,以构成音乐统一、戏剧动力和自传类比。”因此,本文拟从《幻想交响曲》中的“固定乐思”入手,分析其与标题文字间的关联性,明确柏辽兹标题音乐观念的认知。
【关键词】标题音乐;柏辽兹;《幻想交响曲》;固定乐思
引 言
“标题音乐”一词是由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代表作曲家李斯特确立,李斯特将其定义为“一首器乐作品的序言,作曲家用以引导听众的诗意诠释。”[ 同1]标题音乐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得以确立并迅速发展,在不同的作曲家手中也得到了不同的实践,诸如柏辽兹的标题交响曲、门德尔松的标题性序曲、李斯特的交响诗与理查德·施特劳斯的音诗等等。
法国作曲家艾克托尔 · 路易 · 柏辽兹(1803—1869),他的音乐作品涉猎范围极广:交响曲、奏鸣曲、声乐作品等。在其中最有特色的作品即为柏辽兹所作的标题交响曲,它开启了浪漫主义时期标题音乐的新世界。柏辽兹一生共创作了四部标题交响曲,其中《幻想交响曲》是他创作的第一部具有明确标题创意性的交响曲。
《幻想交响曲》创作于1830年,在这部作品中,柏辽兹深受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己脱俗的想法和独特的创作思维,从而使得此曲成为了一部开启浪漫主义标题音乐新篇章的音乐作品。《幻想交响曲》的叙事讲述了“一位青年艺术家遇上一位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女人,他失魂落魄的陷入疯狂的爱恋。但遭遇背弃,恋人离他而去,绝望中艺术家决定吞服鸦片自杀。由于服毒剂量不够未能致死,在昏睡中陷于梦幻:梦见自己杀死恋人被绑赴刑场处决;安息日之夜,各路精灵来参加他的葬礼。”[ 姚亚平.《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第45页]
在《幻想交响曲》中,柏辽兹设想用普通的音乐表现手段来实现音乐与故事之间的另一层联系,即“固定乐思”。“‘固定乐思’对于他而言代表着一种‘忧郁幻想的状态’,而该固定乐思的性格也似乎非常适合作为表现爱人的音乐符号。”[ 列昂·普兰廷加:《浪漫音乐:十九世纪欧洲音乐风格史》,刘丹霓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第244页]在该作品的五个乐章中,恋人乐思不断反复出现,并与每一乐章的标题相呼应。第一乐章“梦幻-激情”、第二乐章“舞会”、第三乐章“乡村景色”、第四乐章“赴刑进行曲”、第五乐章“妖婆的安息日夜宴之梦”,同时在每一乐章亦有用于解释的文字说明。“柏辽兹在谈到音乐与标题内容之间的两种联系:一种是通过音响所进行的已经有固定关联的模仿,另一种则产生于音乐对情感的表现。与其他浪漫主义者一样,柏辽兹将这种情感表现看作是音乐实现其效果的主要方式。音乐音响通常无法指示场景、事件或人物,然而音乐能够传达与这些方面相联系的感情。”[ 同4]因此,在下文,笔者就“固定乐思”如何塑造每一乐章的标题意象进行分析。
内敛·躁动:“梦幻-激情”与“固定乐思”分析
第一乐章“梦幻-激情”,这一乐章其标题文字为:“作曲家幻想,一位年轻的音乐家深受精神疾病(一位著名作家将之称为“情感波澜”)的折磨。他第一次碰见一位女人,她充满魅力,完美女人的化身,正是梦中所见。于是,音乐家不顾一切地爱上她。通过一个奇怪念头,不论爱人形象何时出现在艺术家的想象之中,它总是与一个音乐观念相联系。她的性格热情,但高贵、羞涩,与他所爱之人类似。旋律形象和它反映的原型不断纠缠他,就像一个“强迫观念”。正是这个原因,它出现在第一乐章开始的旋律,出现在交响曲的每一个时刻。从忧郁幻想到狂热激情,间以一丝毫无由来的快乐,伴随着狂怒、嫉妒,再度温柔、落泪,宗教般的慰藉——这就是第一乐章的主题。”[ 乔纳森·克雷格尔:《标题音乐》,孙胜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第87页]
“恋人乐思”的首次出现。在漫长的引子结束后,艺术家见到了梦中的女人,“恋人乐思”出现,仅由长笛声部与小提琴声部演奏,旋律以四度与六度的跳进开始而后进入以级进为主的平稳旋律,在力度上以两音为一组的渐强,象征着艺术家初次遇见恋人时内心的澎湃,但又不希望被恋人所察觉,而在恋人面前努力维持自己的形象,但在78小节加入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以跳音的形式演奏,暴露了艺术家内心的躁动,象征着艺术家在遇见恋人时激动的心跳声。而这种内敛的性格在其儿时的单相思中就以初现端倪。在《柏辽兹回忆录》中,便写到“初次见到她,一股电流便袭遍全身。一见钟情,这就是我能说的全部。”[ 柏辽兹:《柏辽兹回忆录:狂飙之子与十九世纪西欧文艺》,冷杉 佟心平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第15页]从86小节开始,长笛声部与第一小提琴声部以四小节为一组不断向上模进,音调不断升高不断加速,象征着艺术家的心情也不断激动,在第102小节“a tempo”回到原速,但在其之后长笛与第一小提琴声部不断地大幅度跳进,以及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跳音形式也不断暗示着艺术家其激动的心情。
参考文献
[1]乔纳森·克雷格尔.标题音乐[M].孙胜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
[2]姚亚平.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
[3]埃克托尔·柏辽兹.柏辽兹回忆录:狂飙之子与十九世纪西欧文艺[M].冷杉、佟心平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4]列昂·普兰廷加:《浪漫音乐:十九世纪欧洲音乐风格史》[M],刘丹霓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5]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M].余志刚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6]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
[8]尼克斯、钱仁康.大作曲家对标题音乐的见解[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1):8-15.
[9]孙胜华.作品 观念 语境——《标题音乐》中译本序[J].人民音乐,2022(10):76-80.
[10]孙国忠.十九世纪音乐:古典传统与浪漫主义[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6(01):4-23.
[11]黄飞.柏辽兹《C大调幻想交响曲》管弦乐配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12]孙智勇.论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的结构特征[D].吉林大学,2013.
[13]李岳.《幻想交响曲》的互文性探研[D].西安音乐学院,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