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唯物史观视域下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运动的发展规律探析:以《水浒传》世界观为例

作者

占啸成

衢州学院

《水浒传》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是一部紧密联系现实的作品,尽管相隔数百年,但是每当阅读其文字,总能感同身受地仿佛生活在千百年前的村舍城郭。但《水浒传》毕竟是一部小说,若较真地将其中所有内容与现实相对照,会发现不少谬论,但这不影响其作为文学作品的伟大意义。然而值得批判的是,阅读小说的人,作为现实的人,却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混淆对剧情需要和现实的认识,由此而产生对历史规律错误的认知,并将错误的观念在一定的社会交往中传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如果这些个人的现实关系的有意识的表现是虚幻的,如果他们在自己的观念中把自己的现实颠倒过来,那么这又是由他们狭隘的物质活动方式以及由此而来的他们狭隘的社会关系造成的。”[1]161 因此,以唯物史观视角品析《水浒传》,此举意义本身不在于剖析其文学内涵,而是借此阐述具有科学性的思维方式,探析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运动的发展规律。

一、《水浒传》的世界观框架

文学作品中构建的世界不同于现实的世界,在其构建的宏大世界格局中,现实世界中不合理的事物在这个框架中都将具备“真实性”与“合理性”,但是文学作品构建的世界又无法完全脱离于现实世界的羁绊,其中的“不合理”是建立在现实的“合理”的基础上,例如描写魔法世界的文学作品,作者还是不由自主把地心引力的影响因素考虑进魔法世界的每个细节当中,例如《西游记》描写神仙之间的交往关系,作者不由自主将人世间封建社会官僚机构的交往关系代入其中,文学作品中虚拟世界的规律都能从现实中找到依据,因为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一切精神事物的现实基础,创作文学作品的人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他的灵感来源必然也来自于真实的物质世界。

从整体而言,作者是文学作品的创世者,文学作品中的世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映射,作者为文学作品中的世界奠定了世界观基础,并赋予了文学作品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并以此成为影响文学世界中人物命运、悲欢离合的重要因素。然而“思想、观念、意识的生成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151 文学作品中作者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绝非凭空形成,受作者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毕竟“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1]151《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施耐庵的精神活动、创作灵感,来自于他真实可触碰的物质世界,来自于他每天产生的实践活动,并不断发生交往的社会关系,他所生活的时代处于元末天下动荡之际,社会的根本矛盾是日积月累的土地兼并导致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生产力被严重破坏,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衍变为不具有生产资料无产阶级,与此同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城镇中有限的作坊和商业贸易环境,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吸纳如此多失去生产资料的流民,并组织他们投入新的社会生产。因此,深刻的社会矛盾、赤裸裸的社会现实刺激了施耐庵的灵感生成,感性的外部世界如此生动,使他精神世界的创造既有了动力源泉又有了素材源泉。

二、《水浒传》中生存问题的思考

“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158 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水浒传》中的剧情发展,故事演绎,处处都脱离不开和“吃喝住穿”有关的内容,甚至这个文学世界中的根本矛盾也是由和“吃喝住穿”有关的问题引发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因为地产被霸占而逼上梁山,有因为妻子被霸占而逼上梁山,有因为房产被霸占而逼上梁山,都脱离不开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压迫。这种压迫从历史的整体宏观角度来说,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制约,在这个制约的过程中,现象性地表现为阶级间剧烈地对抗,并且这种对抗的前期表现为地主阶级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农民阶级,兼并他们的生产资料,这种对抗在后期表现为变为无产阶级的农民为了生存,用革命、武装斗争的方式反抗地主阶级的压迫。但是,尽管历史上周期性地重复这种革命,却“没有具备实行这种变革的物质因素”[1]173,也就是说尽管农民阶级循环往复地多次对这种生产关系进行反抗,但是却无法消灭这种生成关系,重新再造的还是原来的生产关系。这固然是因为封建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有限,难以进行质变,在这样的物质基础上,必然产生不了自觉性的先进思想,农民起义只是在消灭表面矛盾,无法深入触及矛盾的根本。所以在《水浒传》世界中,众好汉们在用武力消灭了给予他们压迫和剥削的对象后,在面对解决后续最基本的“吃喝住穿”问题时,作者只能给他们创造一片叫作“梁山泊”的乐土。在这片乐土里,好汉们的物质生活变为“大快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这是他们理想的“天国”乐土,也只有在这样的世界里才能获得片刻的安宁。在这里不需要考虑农业的种植问题,不需要考虑生活资料的生产问题,不需要考虑货币的流通问题,不需要考虑商业的贸易问题,不需要考虑后代的繁衍问题,在作者构建的乐土里这些问题都已默认被解决,所有要考虑的只是战斗的任务。

三、论《水浒传》之结局

《水浒传》作为封建时代的精神劳动产物,它被允许流传的条件必须是其表达的价值观必须和封建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一致。那么作为创作《水浒传》中斗争的虚幻世界却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施耐庵,尽管在内心深处批判现实的不合理,认可斗争的合理性,在作品中却要反复依借主角宋江表达招安合理性的价值观,并且反复强调皇帝--封建君王的政治和道义合法性与合理性。但是苦难现实的不合理性和封建时代意识形态宣称的合理性出现深深的矛盾,作品中只能把这种矛盾解释为万恶的贪官和地方豪强是罪恶之源,所以作品中反复灌输“反贪官,不反皇上”的价值观,回归现实世界,这无疑又是封建时代意识形态上的“鸦片”,让人民再次重复斗争不彻底的错误道路。但是,回溯作者所在年代,作者自己也无法在“世界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1]188 的先决物质条件产生之前,在头脑中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并找到正确的斗争路线。也正是如此,在作者创造出来的斗争的精神世界中,作者意识到了哪怕好汉们拥有超越常人的强大能力,却始终存在实践中的局限性,最后的结局必然是面对悲剧的宿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人民出版社 ,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