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国有企业如何运用开展高速公路教育培训工作

作者

谢静

湖南长沙 410002 身份证号码:430102197808292027

引言: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交通运输效率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国有企业作为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的主力军,肩负着保障高速公路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使命。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交通环境和不断提高的服务要求,高速公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开展系统、有效的教育培训工作,不仅是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增强服务意识的必要途径,也是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将从教育培训工作的必要性及优化策略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国有企业开展高速公路教育培训工作的必要性

(一)提升员工专业技能

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员工的专业技能是保障道路安全与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加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员工需要掌握更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操作知识。例如,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维护是确保道路畅通的重要环节,而这些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员工必须通过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新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此外,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如数智云、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交通流量监测系统等,这些都需要员工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国有企业能够为员工提供系统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提高工作效率,保障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

(二)增强员工服务意识

高速公路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直接面向广大司乘人员,服务质量关乎企业形象与社会满意度。国有企业开展教育培训工作,能强化员工“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收费站服务中,员工通过培训学习沟通技巧、礼仪规范,能以更热情、耐心的态度为司乘人员提供服务,快速准确地处理收费、咨询等业务,减少车辆等待时间,提升通行体验。

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服务窗口,员工服务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旅客的出行感受。通过教育培训,服务区工作人员能提升服务技能,如提供更优质的餐饮、住宿服务,及时解决旅客遇到的问题,营造舒适、便捷的休息环境。此外,培训还能引导员工树立主动服务意识,主动关注司乘人员需求,提供诸如应急救援、信息指引等延伸服务,展现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增强企业的社会美誉度。

(三)适应行业发展趋势

当前,高速公路行业正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必须紧跟趋势,而员工素质是关键因素。智能交通系统的广泛应用,如无人驾驶、车路协同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要求员工具备相关知识与技能,以便参与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通过教育培训,企业能引导员工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掌握新技术应用,为企业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布局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施工、低碳运营成为行业发展要求。国有企业开展教育培训,能帮助员工学习绿色建筑技术、节能减排措施等知识,将绿色理念融入工作实践。例如,在工程建设中采用环保型施工工艺,减少扬尘与噪音污染;在运营管理中推广新能源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只有通过持续培训,让员工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国有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国有企业开展高速公路教育培训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

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需以企业战略和岗位需求为导向。首先,结合国有企业高速公路业务发展规划,制定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培训规划,明确不同阶段的培训目标。针对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养护维修等不同岗位序列,深入分析其职责与技能要求,编制详细的岗位能力模型。例如,为高速公路养护工程师岗位设定涵盖道路检测技术、养护方案制定、设备操作维护等能力的标准,以此为依据设计分层分类的培训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将培训内容划分为基础通用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管理素养课程。基础通用课程包括企业文化、安全规范、职业道德等,帮助员工树立统一价值观和安全意识;专业技能课程聚焦岗位核心能力,如为收费员设置智能收费系统操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课程;管理素养课程面向管理人员,涵盖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等内容。同时,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从培训前的需求调研、培训中的过程监督到培训后的效果反馈,形成闭环管理,确保培训体系持续优化。

(二)创新培训方式方法

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是提升培训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关键。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充分发挥两者优势。线上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发精品微课、在线课程,员工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如通过动画演示学习高速公路桥梁结构原理。线下开展实践操作、案例研讨、沙盘模拟等活动,增强培训的互动性和体验感。例如,组织运营管理人员开展收费站拥堵应急处理沙盘模拟,让员工在模拟场景中学习决策和协调能力。

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培训场景。在高速公路施工安全培训中,利用 VR 技术模拟高空作业、机械操作失误等危险场景,让员工身临其境地感受违规操作的后果,强化安全意识;通过 AR 技术展示复杂设备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辅助员工理解和掌握设备维护技能。此外,开展导师带徒、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激发员工学习积极性,促进知识技能的快速提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培训质量的核心。一方面,挖掘企业内部优秀人才担任讲师,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骨干、管理精英,通过教学能力培训,将他们培养成“双师型”内训师。这些内训师熟悉企业实际业务,能将工作中的案例和经验融入教学,使培训更贴合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引进外部专家资源,邀请高校教授、行业资深专家、技术顾问等,为员工带来前沿理论知识和行业最新动态。

建立师资考核与激励机制,定期对讲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从课程设计、授课技巧、学员反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表现优秀的讲师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如颁发“优秀内训师”称号、增加绩效奖励,同时为讲师提供进修学习机会,帮助其提升教学水平,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四)强化培训资源保障

强化培训资源保障为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坚实后盾。在硬件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建设专业化培训场地,配备完善的教学设备,如模拟收费站、智能交通控制实训室等,满足不同类型培训需求。购置先进的培训教具和实训设备,为员工提供真实的操作环境。在软件资源方面,开发定制化培训教材,结合企业实际案例和业务特点,编写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料;引入优质外部课程资源,丰富培训内容库。

此外,建立培训资源共享机制,整合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培训资源,实现资源的互通共享。利用数字化平台,将培训课程、教学视频、案例库等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线上共享,方便员工随时学习。同时,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将教育培训经费纳入企业年度预算,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国有企业高速公路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全方位的资源保障。

结语:开展高速公路教育培训工作对于国有企业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强化培训资源保障,国有企业可以有效提升员工素质,保障高速公路的安全、高效运行。未来,国有企业应持续关注教育培训工作的效果和反馈,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为推动高速公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津.高速公路运营能效提升中的服务质量导向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25,(08):105-108.

[2]赵治国.高速公路养护工区安全生产探索与实践[J].交通世界,2022,(19):190-192.

[3]钟晓波,申铁军.山西省昔榆高速公路工程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四川建材,2022,48(0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