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术后出血风险患者的分级护理管理模式研究

作者

刘宗林

南充市嘉陵区人民医院 四川南充 637000

引言

术后出血是住院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之一,尤其是在一些大手术和高龄患者的身上发生几率更高。它具有突发性、隐匿性和高危性的特点,如未得到及时的处理会造成继发感染、组织坏死,严重的甚至会威胁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大多数采取的是统一的护理模式,并没有做到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给予不同的护理服务,资源分配不均且存在一定的盲点,在护理风险管理的推进下,建立按照出血风险程度分级的护理服务体系,利用预警机制早识别、早干预,对护理人力、技术和管理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可以有效提高护理反应速度。本文从术后出血风险因素识别和护理响应机制两方面入手,对术后出血风险分级护理管理的模式进行探讨分析,以实现对风险闭环的管理,从而保证临床护理质量及患者的医疗安全保障水平。

一、术后出血风险的分类与识别基础

1.1 出血风险患者的典型临床特点

术后的出血者会出现切口的渗血增加、引流液的颜色由清转红、引流液的数量增多;还可出现脉搏加快、血压降低、皮肤湿冷、意识淡漠等循环系统方面的变化。而术后的某些出血部位位置比较隐蔽,需要通过观察生命体征及引流的情况间接判断,术后 4—12 小时是易出现术中术后出血时间段,护士应注意观察此期间的细微改变。对出血特征的把握有利于对术中术后的小出血问题予以迅速处理,将这种可转危为安的小问题避免大问题化。

1.2 高危因素与分层标准设定依据

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自身基础疾病、手术的种类、术中的情况等;危险因素比如年龄大、凝血功能差、有抗凝用药史、术中有严重出血等。术前评与术中记录可以将术后出血的危险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三类,通过危险度分级来关注不同的危险程度,有利于分配资源以及优先顺序的确定,并且能够给后续的护理决策和护理干预方案提供结构性的指引,提高了护理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1.3 开展护理团队风险识别能力建设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识别能力是保证出血管理成效的基础,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准确地辨别出引流液增多、局部肿胀、血红蛋白迅速下降等异常现象;同时护理人员也需要在日常的情境模拟、专业培训和相关制度制定中加强对术后的风险感知度及反应性。最后,在护理工作的日常操作中还要重视交班时风险性的警示及病情的提前预测,并保证接班者的病情知悉性,在风险识别能力建设方面要做好系统的建设工作,在第一时间发现各类潜在问题,提高第一时间采取措施的能力。

二、术后出血风险管理中的常见护理问题

2.1 护理资源配置不均衡

由于在以往传统的管理中没有针对出血高危人群作出差异化的人力配置,因此很容易造成护理力量被分配给一般性的病人而忽视了重点人群。护理排班和工作的安排跟不上风险的变化情况,从而使得一些高风险的病人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观察,在出现异常的情况的时候无法及时的给予有效的处理,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

2.2 预警机制不健全

术后大出血具有突发性,多数病区无针对性预警,缺乏对异常值快速反应措施;许多护理记录只是简单的罗列,并不能形成闭环、及时地预警;护理人员对出血指标警惕性不够,没有评分或者通过系统算法来进行辅助判断,因此无法做到准确和快速的风险预警。

2.3 干预措施实施标准模糊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患者的护理干预并不一样,但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护理人员并没有按照规范化的要求,采取规范化的干预手段,并且对于具

体的干预时机、评估的重点、记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认识不足,进而导致了干预措施执行力度比较大。

三、术后出血风险患者的分级护理干预策略

3.1 建立动态分级评估体系

出血风险是动态可变的,需要对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阶段的出血风险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式评价,将术前评估、术中记录及术后观察的内容进行全面收集汇总,将各种相关因素量化,最终建立分级量化的风险评分体系;然后及时更新至护理信息系统并发送风险预警提示,供护理人员根据等级不同调整护理措施。动态评估要随时根据手术进度以及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和调整力度,避免固定化评估方式因时滞造成的风险遗漏。

3.2 匹配分层护理资源配置

护理资源要按风险等级配置得当,服务效能和安全保障并举;高风险患者专人专管,固定人盯;中风险患者重点监护,定时观察;低风险患者周期查看,但不能掉以轻心。按照层次护理进行资源配置,按需分配人力,有助于避免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情况,有利于保证护理工作做到精准化。这样的措施既能够节省资源又有利于开展分级式护理工作。

3.3 明确分级干预操作流程

不同风险等级患者的干预有相对应的干预标准。有明晰的流程图及分级护理要点,可以提升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力。针对高危患者要关注引流量的监测频次,生命体征的采样间隔及异常值处理途径;而针对中低危患者,则应依据评估的结果简化流程,避免出现较多重复性工作,且所有操作都应按时记录进信息系统,形成数据闭环,便于管理跟踪及绩效考核。标准化流程的建立是保证护理规范性的基本要求,也是确保护理人员可操作性的重要举措,只有将相关的规范制度以流程形式固定下来,才能统一操作规范,明确岗位职责,把控统一的质量关卡。

3.4 建构闭环式的质量管理框架

建立护理干预的持续有效机制,将闭环管理理念贯穿其中,使评估、执行、反馈、改进相互衔接。对于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全部出血相关事件进行周期性复盘,评判分级护理是否到位和是否对症,以便发现存在问题并及时纠正,调整流程;护理质量控制部门全程参与,确定关键质控点及指标,并通过信息化工具实现数据自动化采集、趋势化分析;将考核结果计入护士绩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开展闭环控制可促进护理工作的标准化、精细化发展,使术后的出血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地得以完善提高。

结束语

术后出血风险安全管理应从早期及时识别、快速响应及精准干预入手。传统护理模式在人力物力配置不合理、预警和应急反应程序不健全及具体措施欠缺等问题都暴露得淋漓尽致。建立基于动态评估,以分级护理为主要特点,以分层管理为基础,并以闭环式反馈为重要前提的一套分级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和保障水平,推动医院护理质量水平建设工作有序开展。需要基于以往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基于大数据信息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术后的风险流程,探索更多的此类分级管理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 基于风险预警理念的预见性护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韩芸;高悦;刘莹莹;林惠仙;秦子涵.现代医药卫生,2023(19)

[2] 精细化护理在高龄患者前列腺穿刺围术期中的应用研究[J]. 陈六姣;李倩倩.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3(04)

[3] 预见性干预模式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 李培花.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