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以生活为翼,翱翔数学课堂

作者

宋云婵

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里小学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与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常让学生因理解困难而产生畏难情绪。然而,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生活理念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使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是突破教学困境、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当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学生能在熟悉的场景中感知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真正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一、生活理念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价值

(一)激发学习兴趣,点燃求知热情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探索欲。以生活场景为依托构建数学课堂,能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比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模拟超市购物情境,学生拿着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购买”商品,在交易过程中认识元、角、分,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有趣,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

(二)促进知识理解,突破抽象壁垒

小学数学中诸多概念、原理较为抽象,生活实例是理解它们的“金钥匙”。讲解“体积”概念时,准备两个大小不同的盒子和一些沙子,往盒子里装沙子,学生直观看到大盒子装的沙子多,小盒子装的少,从而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体积”。生活素材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助力学生突破理解难点。

(三)培养应用能力,践行数学价值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生活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问题解决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学习“统计”后,让学生统计班级同学的生日月份、兴趣爱好等,制作统计图表;学习“位置与方向”后,让学生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这些实践使学生明白数学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会主动用数学知识服务生活。

二、用生活理念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开启数学学习之门

1. 情境导入,引发思考

新课导入是课堂的“序曲”,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能快速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创设“分蛋糕”情境:小明和小红分一块蛋糕,怎么分才公平?学生想到平均分,接着提出“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2 份,每人分得多少”,自然引入分数概念。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学习更具主动性。

2. 情境贯穿,深化理解

不止导入,可让生活情境贯穿课堂始终。教学“四则运算的应用”,以“周末去公园游玩”为情境主线:从计算购买门票的费用(涉及乘法、加法),到解决租船时怎样最省钱(涉及除法、比较大小),再到统计游玩项目的花费(涉及四则运算汇总),学生在完整的生活情境中,多次运用四则运算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二)挖掘生活素材,丰富数学教学内容

1. 生活现象,转化数学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素材,教师要善于挖掘并转化。比如观察到学生上学途中遇到的交通信号灯,可转化为“时间与周期”问题:红灯亮 30 秒,绿灯亮 40 秒,黄灯亮 5 秒,一个周期多长时间?一天中某个路口红灯亮的总时长是多少?将生活现象数学化,拓宽学生数学学习视野。

2. 生活工具,变身教学道具

身边的生活工具,如直尺、钟表、秤等,都可成为教学道具。教学“认识时间”,让学生观察家里的钟表,记录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课堂上分享交流,在认识时、分、秒的同时,感受时间在生活中的规律;教学“重量单位”,用秤称量书包、书本、文具的重量,直观认识克与千克,比单纯讲解单位换算更有效。

(三)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延伸数学学习舞台

1. 课堂实践,巩固知识应用

课堂上安排小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学“图形的拼组”,给学生准备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卡片,让他们拼出喜欢的图案,如房子、花朵等,在拼组过程中,加深对图形特征、拼接关系的认识,巩固图形知识,同时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2. 课外实践,拓展数学视野

课外实践是课堂的延伸。学习“面积”后,布置“测量家里房间面积”的实践作业,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测量与计算方法,实际操作,有的用卷尺测量长和宽,有的借助地砖数量估算,过程中不仅巩固知识,还体会数学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开展“校园数学探秘”活动,寻找校园里的数学元素,如圆形的花坛、长方形的跑道、楼梯的台阶数(涉及间隔问题 )等,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数学无处不在。

(四)设计生活化作业,延续数学学习热度

1. 观察类作业,发现生活数学

布置观察类作业,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如学习“图形的认识”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三角形(自行车车架、篮球架 )、平行四边形(电动门 )等,记录并分类整理,加深对图形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实践类作业,解决生活问题

实践类作业聚焦生活问题解决。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后,让学生去超市购物,记录商品价格,计算购买几种商品的总价、找零等;学习“比例”后,让学生根据家里的照片,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制作手抄报边框,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运用能力。

三、实践案例——以“认识面积”教学为例

(一)生活情境导入

上课伊始,播放“小明家装修”的视频片段:小明和父母在新房里讨论给客厅铺地砖,引发学生思考“铺地砖需要考虑什么”,顺势引出“面积”概念,让学生感受面积在生活中的实际需求。

(二)生活素材探究

1. 感知面积:让学生触摸课本封面、课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再通过比较不同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纸片的大小,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含义。

2. 测量面积:提供生活中的材料,如方格纸、绳子、小正方形卡片等,让学生测量课本封面、课桌面的面积。有的学生用方格纸数格子,有的用小正方形卡片拼摆,在操作中探究面积测量方法,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三)生活实践应用

1. 课堂实践:设计“帮小明家选地砖”的活动,给出不同尺寸、价格的地砖,让学生计算铺满客厅需要的地砖数量和费用,选择最划算的方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课外实践:布置“测量家里客厅或卧室面积,并设计装修铺地砖方案”的作业,学生回家后实际测量、计算,第二天课堂分享,实现数学知识从课堂到生活的迁移。

总之用生活理念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是让数学回归本真的有效尝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挖掘生活素材、开展生活实践、设计生活化作业,让数学课堂扎根生活土壤,学生能在生活与数学的交融中,激发兴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真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持续深耕生活与数学的融合点,让数学课堂因生活而精彩,让学生因生活中的数学而爱上数学,在数学学习中收获成长与进步,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筑牢数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