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岩土施工中的事故类型与预防措施分析

作者

郭嵩

辽宁省冶金地质四〇五队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省鞍山市 114001

1 岩土施工中的事故类型及技术特征

1.1 事故分类及其技术标准

在岩土施工中,事故可以根据其性质和发生原因进行分类。一般而言,事故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机械事故、坍塌事故、爆炸事故、环境污染事故以及人身伤害事故。每种事故类型都有其特定的技术标准和评估方法。例如,机械事故通常涉及施工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其评估标准主要依据设备的安全性能和操作规范;而坍塌事故则需要结合土壤的物理性质、地下水位及支护结构的设计标准进行综合评估。

1.2 具体事故类型与技术描述

在实际施工中,各类事故均有其独特的技术特征。以坍塌事故为例,坍塌通常是由于土壤的承载能力不足、支护结构失效或施工方法不当所导致。在这些情况下,土体的稳定性受到破坏,最终导致施工现场的局部或整体坍塌。这类事故往往发生在土方开挖和地下工程施工阶段,尤其是在高水位或软弱土层区域,风险更为显著。

机械事故则多发生于施工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设备故障、操作不当或缺乏维护保养均可能引发事故。例如,在钻孔施工中,若钻机未按规定进行定期检修,可能导致设备突然故障,进而引发安全事故。此外,施工人员在高空作业时,如未佩戴安全防护装备,也可能导致坠落等人身伤害事故。

爆炸事故在岩土施工中通常与爆破作业相关。若爆破设计不合理、炸药储存不当或操作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则主要源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泥浆和化学材料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时,污染风险尤为突出。

2 岩土施工事故的技术成因分析

2.1 人为操作错误的技术分析

人为操作错误是岩土施工事故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类错误通常源于施工人员的经验不足、培训不充分或操作规范不严谨等因素。施工现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操作人员在压力下更容易出现判断失误。例如,在钻孔作业中,如果操作人员未能严格按照设计参数进行钻探,可能导致孔深不足或偏离设计位置,从而影响后续的施工质量及安全性。此外,施工人员在执行高风险操作时,如爆破作业和支护结构安装,若未遵循相应的安全规程,也容易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

2.2 技术因素

除了人为因素外,技术因素也是导致岩土施工事故的重要成因。岩土工程的技术复杂性要求施工团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地质条件的准确评估、施工设备的合理选择及使用等。如果在施工前未能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探,将无法准确判断土壤性质、地下水位和潜在的地质灾害,从而导致施工方案的不合理。此外,施工设备的选择与维护也直接影响到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例如,使用不符合标准或性能不达标的机械设备,可能导致施工过程中设备故障,从而引发事故。

2.3 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在岩土施工事故的技术成因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首先,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会导致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增加。如在施工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或未能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均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其次,项目管理的协调性和沟通机制也是影响施工安全的关键因素。不同专业之间的协作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可能导致施工方案的执行不到位,进而增加事故风险。

3 岩土施工中的事故预防措施

3.1 加强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

施工人员的素质与技能直接影响施工安全。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使施工人员掌握必要的操作规范和安全知识,能够有效降低人为操作错误的发生概率。此外,通过模拟演练和现场实操,增强施工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使其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迅速做出正确反应,从而避免事故的扩大。

在培训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施工案例,分析典型事故的原因和教训,使施工人员深刻理解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培训,确保施工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施工设备的操作,从而提升整体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3.2 完善技术管理体系

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是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基础。在施工前,应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探和评估,准确判断土壤性质、地下水位以及潜在的地质灾害。这一过程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进行现场勘查,还需要利用先进的勘探设备和技术手段,以获取可靠的数据支持。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设计方案和技术标准,确保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对施工设备的选择与维护也要加强管理,确保所用设备符合国家标准,并定期进行检修和保养,以避免因设备故障引发的事故。此外,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测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实时跟踪施工进度和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3.3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是确保施工安全的关键环节。首先,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责任,确保每位施工人员都能在其职责范围内尽职尽责,及时报告安全隐患。同时,施工现场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提醒施工人员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其次,要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与监督,定期开展安全巡查,及时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此外,施工现场应配备专职的安全员,负责现场的安全管理和监督,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最后,施工现场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也至关重要。不同专业之间的协作必须顺畅,信息传递要及时,确保各方在施工方案执行中的一致性。定期召开项目协调会议,分析施工进展及安全情况,确保各部门能够有效沟通,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降低事故风险。

3.4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是事故预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单位应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施工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当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应急预案中应包括事故报告流程、应急救援措施、医疗救助方案等内容。同时,施工单位还应与当地应急管理部门建立联系,确保在发生重大事故时能够获得及时的支持和救援。此外,施工单位应当进行必要的物资储备,如急救药品、消防器材等,以备不时之需。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岩土施工中实施有效的事故预防措施是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通过系统化的人才培训、科学的技术管理及严格的现场监管,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发生率,提高工程质量与安全性。未来,各方应继续关注并优化这些措施,为建设更加安全、高效的施工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肖 金 水 . 岩 土 工 程 事 故 中 的 人 为 因 素 影 响 [J]. 山 西 建筑,2012,38(01):277-279.

[2] 余烈. 几起 典型岩 土工 程事 故和病 害实 录[J]. 广东 公路交通,1999,(S1):199-203.

[3]王建杰,梁俊勋.岩土工程钻探常见的事故及处理方法[J].广西水利水电,1998,(0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