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景区垃圾减量与分类回收策略初探
友香
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623402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 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 60.06 亿人次,同比增长 8.4% 。然而,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垃圾问题尤为突出。大量游客涌入景区,产生的垃圾不仅影响景观,更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2019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为旅游景区垃圾管理指明了方向,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九寨沟,是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原始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然而,随着游客量的逐年攀升,九寨沟景区的垃圾问题日益凸显,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一、九寨沟景区垃圾减量与分类回收的现实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许多景区都面临着严峻的垃圾问题,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产生大量垃圾,不仅影响景区环境卫生和美观,更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以九寨沟为例,截至 7 月 6 日,2024 年九寨沟景区接待游客总数达到 2004074 人次,增长显著,比 2023 年提前 20 天达到 200 万人、同比增长 29.44% ,刷新景区对外开放以来旅游接待纪录(四川在线),2024年景区全年游客突破 546.3 万人次,远超过震前最高年度接待人次。随着九寨黄龙机场扩建运营、川青铁路川主寺段的开通、九绵高速(G8513)、武九高速(G8513 甘肃段)贯通,2025 年九寨沟将形成"航空+高铁 + 高速"立体交通网,正式纳入成渝 4 小时经济圈,游客进入九寨沟越来越没有“难度”,庞大的客流量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给景区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因此,探索九寨沟景区垃圾减量与分类回收策略,不仅是保护其脆弱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推动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九寨沟实施有效的垃圾管理措施,不仅可以解决九寨沟面临的越来越多垃圾处理难度问题,给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舒适的游览环境,还可为 其他旅游景区提供宝贵经验,对于促进全国旅游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针对九寨沟景区垃圾减量与分类回收的具体措施
(一)源头减量与绿色消费引导
一直以来,九寨沟管理局将生态保护置于核心地位,景区通过推行 “日产日清”管理机制,其中生活废水等液态垃圾通过完善的污水管网系统进入景区外的城市污水管网,汇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在废纸、食品包装盒等固态垃圾方面,每天由景区各个基层管理处收集、打包,通过车辆收集,运输至景区外的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 ,实现景区垃圾零排放目标,但持续增长的客流规模将对环境卫生治理及生态系统稳定性构成持续压力。为从根本上解决景区垃圾问题,九寨沟管理部门需在源头着手,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游客践行绿色消费理念[1]。从政策干预角度,九寨沟管理局通过在景区餐饮服务端实施双重源头治理策略——景区内唯一的餐厅诺日朗服务中心餐厅继续保持不提供一次性餐具服务;同时引导诺日朗服务中心和居民售卖区淘汰高垃圾负荷商品(如快餐面、自热米饭)转向环境友好型产品。在服务设施上,优化完善自饮点,减少游客塑料瓶等垃圾产量;推行“垃圾返航计划”,在景区沟口增设垃圾回收站,通过多维度激励机制(兑换纪念币或发放九寨沟特色的文创产品),引导游客主动将垃圾带出至景区沟口垃圾回收站,降低景区垃圾运输碳排,系统构建绿色消费引导机制,实现垃圾减量化目标。为进一步提高游客参与度,景区还需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景区可在主要游览线路设置生动有趣的宣传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利用智能语音广播系统,在游客进入景区的同时,即开始垃圾分类引导;借助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环保小贴士,传播绿色生活方式。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引导游客自觉参与垃圾减量与分类,共同维护景区环境。
(二)构建九寨沟景区垃圾精准分类回收体系
九寨沟景区大、景点多,游客在景区游览时间一般在 6 小时以上,游客产生的垃圾量相对较多,每年景区产生的垃圾量一般在 1000 吨以上,以2024 年为例,垃圾量达到 1900 余吨,垃圾处理主要是在景区外城市垃圾处理厂以填埋和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垃圾处理难度随着游客量的不断增
[4]
多,处理难度越大。针对九寨沟景区垃圾总量大、末端处理负荷重且回收率低(受制于地理位置偏远与现有设施效能不足)的困境,构建精准分类回收体系的关键在于:源头优化垃圾箱(扩容、透明化、设置高辨识度景区标识)并强化游客引导,以提升分类准确率与参与度,从而有效降低无害化处理量。例如在主要景点,投放大的、透明垃圾桶作为矿泉水瓶投放箱,其他垃圾可以按照既有垃圾箱设计,这样可以有效回收矿泉水瓶,也有利于环卫人员安全卫生、有效节约劳动时间。(三)循环利用与生态保护结合
垃圾减量与分类回收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垃圾处理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作为一个生态脆弱的景区,九寨沟在推进垃圾循环利用的同时,更需注重与生态保护工作的有机结合,探索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地分散处理是九寨沟景区垃圾循环利用的重要路径,与集中处理相比,就地分散处理可有效减少垃圾长距离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以九寨沟厕所粪便干物质处理为例,九寨沟景区利用灾后重建为契机,对景区内的厕所进行了升级改造,靠近公路附近的厕所均采用的是真空负压厕所,其优点不但防臭,而且大大节约了用水问题,每次冲水仅需 0.8\~1L 水,充分节约了水资源,但其排泄物干物质和废水主要是通过吸污车定期吸污运输至沟外进行干湿分离,处理,其处理成本随着游客量的不断增加,随之增高。所以,可以考虑将干物质就地集中,存放,保留干物质在远离游客活动区域进行堆肥,用于景区内植被养护和生态修复。对于游客游览过程中产生的可降解垃圾,如果皮、纸屑等,可设置专门的收集箱,定期进行就地堆肥处理,实现垃圾的循环利用[3]。在引入各类垃圾处理设施的同时,九寨沟景区还需重点关注设施的生态化改造,传统的垃圾处理设施往往存在污染物排放、异味扰民等问题,与景区生态保护目标存在一定冲突。为此,景区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采用生态友好型技术和工艺,如生物除臭、废水生态处理等,最大限度降低垃圾处理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四)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意识
上述措施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游客和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但受传统观念和习惯的影响,公众的垃圾分类意识普遍较为薄弱,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因此,九寨沟景区必须将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各方主体的环保意识,为垃圾减量和分类回收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宣传形式上,除了传统的宣传栏、广播、标语口号外,景区还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互动活动。比如,在景区官方抖音号上发起垃圾分类挑战赛,号召游客拍摄并上传垃圾分类的短视频,通过点赞、转发等方式提高活动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再如,联合环保公益组织开展以垃圾减量为主题的快闪活动,在景区重要节点制造“惊喜”,引发游客的关注和讨论。通过生动有趣的宣传互动,可以拉近环保理念与游客的距离,让更多人自觉成为环保行动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结束语: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九寨沟作为知名旅游景区,在垃圾管理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对于推动全国旅游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九寨沟实施一系列垃圾减量与分类回收措施,不仅有助于保护其脆弱的生态环境,更为其他景区垃圾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九寨沟一定能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荣英杰.基于 YOLOv5 算法的景区垃圾分类检测研究[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5,6(07):13-16.
[2] 景区垃圾换礼品[J].环境,2024,(08):68-69.
[3] 杨帆.基于用户体验的景区垃圾分类回收装置设计研究及应用[D].大连工业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