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
吴颖 徐菁
衢州学院 浙江衢州 32400
1 初中数学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研究背景
1.1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立德树人”被反复强调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理念直指教育的本质问题——人才培养的方向、方法和目标,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核心所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需要思政课程和各学科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努力来实现的[1]。2022 年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特别要求,初中数学教学需结合思想政治元素,实现数学教育的育人价值。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教育出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生,推动社会的发展[2]。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具有逻辑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是融入思政教育的理想载体。
1.2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迫切需求
在当今社会背景之下,人才培育的目标已从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变为全面提升各种能力,把数学教育同思政教育融合起来,既可以做到理性思考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又能促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数学知识同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融合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职业规划以及世界观,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塑造出具备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2 初中数学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现状
2.1 教师挖掘思政元素浅层化问题突出
当前初中数学课堂的思政教育融合呈现明显的浅层化特征:很多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对于思政元素的挖掘不足,思政元素和数学知识的融合较为生硬,影响思政元素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0。如几何证明较少升华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培养。这种标签式的思政教育,导致数学课堂的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亟待探索更具数学学科特质的深度融合模式。
2.2 学生的功利化学习制约思政教育发展
在初中阶段,许多学生认为数学与思政教育毫无关系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足。内卷是现在是教育中最严重的现象,引起内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来自学生和家长对成绩的焦虑[4]。对成绩的过分关注,导致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忽视,使得思政教育在数学课堂中难以深入,对初中数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3 基于“阶梯式水费计算”的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结合实习的相关经历,在观察学生日常习惯的过程中发现,校园中存在较为普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如课间洗手长时间不关水龙头,接水后直饮水机未及时关闭等。故本文选取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一次函数的意义”的拓展设计题部分“阶梯式水费计算”,进行思政教育融入数学课堂路径研究。
3.1“基于阶梯式水费计算”学生思政素养基础的微型访谈调查微型访谈主要涉及对学生的思政素养基础调查,由以下两个问题组成:
①在日常生活中,你关注过水资源保护的相关新闻或政策吗?
②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了解阶梯式水费政策的社会意义?结合访谈具体情况做了如下分析:

结果表明:大概六成的学生对于水资源保护领域的新闻报道以及相关政策不予以关注,这种情况体现出一些学生还没有建立起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这也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有待加强;针对阶梯水费政策的认知方面,超过七成的受访者知道这项政策,但对它的具体内容认识比较含糊,这个情况体现了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注度较低,还显示出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存在明显不足之处。
3.2“阶梯式水费计算”中的课程思
3.2.1 生态文明教育元素的融入
阶梯式水费是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政策手段,通过剖析不同用水量所对应的收费标准差别,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水资源的经济属性以及它的稀缺本质。按照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的现实情况,尤其是北方缺水地区和南方丰水地区之间明显的价格差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这一政策所蕴含的生态价值。这既改善了学生的数学实践水平,又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生态环保观念,给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2.2 社会责任教育元素的渗透
阶梯式水费的目的在于调和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同水资源高效利用之间的矛盾,通过对不同收入阶层家庭用水费用占比的分析,学生能深刻体会这项政策所蕴含的社会公平性。教师引导学生记录家庭用水数据并设计节水方案,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又增强了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感。
3.2.3 数学建模中的价值观引导
“阶梯式水费计算”属于分段函数模型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剖析不同定价模式对居民用水行为产生的影响。假设取消阶梯制,采用单一高费率或者低费率政策,就可能会出现资源调配不均衡等不良后果。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方法不但有益于加深学生对函数知识的认识,而且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国家政策制定背后的道理,进而增强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
3.3 思政元素融入“阶梯式水费计算”的教学设计思考《阶梯式水费的计算》教学设计基于上述的思政融合路径研究,设定了如下的育人价值目标:
(1)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分析水资源现状和阶梯水价政策,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短缺问题,树立节约用水的环保理念。
(2)社会公平与公共政策理解:通过对比固定费率和阶梯费率,学生能够理解阶梯水价是如何调节不同收入家庭的负担,体现社会公平。
(3)公民责任与参与意识:设计“节水承诺”签名活动、课后政策建议书等任务,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问题分析,提升公民参与意识。
(4)科学精神与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分段函数建模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与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1)情境导入
视频播放 2 分钟《中国水资源现状》纪录片片段,展示南北水资源分布差异及缺水地区现状。用多媒体呈现水务局最新水价文件,重点标注阶梯式计价条款,让学生感受政策的真实性,提出“用水越多单价越高是否合理”的思辨性问题,鼓励学生初步表达观点,引出课题“阶梯式水价的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发节水意识,培养政策敏感度,为后续分段函数学习和思政教育做好铺垫。
(2)问题链探究问题一:“怎么算?”
展示最新发布的阶梯水价标准文件,用红色标注关键数据区间:第一阶梯为月用水量 17m3 以下(包含17m3 )3.80 元/m3,第二阶梯为月用水量超过 17m3 但不超过 30m3 4.65 元/m3,第三阶梯为月用水量超过 30m3 (不包含 30m3 )
3。
将学生分成 4-6 人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
①分析水价标准的区间划分特点
②尝试用数学表达式描述不同区间的计价规
③特别强调临界点( 17m3 3、30m3)的处理方法。各小组需要完成以下计算任务:计算一个三口之家月用水10m3时的水费 ;计算一个五口之家月用水 20m3 时的水费;计算一个漏水家庭月用水 35m3 时的水费。
问题二:“为什么这样算?”
设计对比探究活动:
①展示固定费率(统一 4π/m3 )的计算公式
②要求学生分别用固定费率和阶梯费率计算:10m3用水量的费用差异; 20m3 用水量的费用差异;35m3用水量的费用差异
③制作对比表格,分析两种收费模式的差异分组讨论环节设置三个议题:
①经济视角:阶梯定价如何影响不同收入家庭的水费支出比例?以月收入 5000 元和 10000 元家庭为例进行分析。
②环保视角:价格杠杆如何引导居民改变用水行为?
③政策视角:展示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图,分析为何北方城市普遍采用更严格的阶梯标准?
问题三:“我们应该怎么做?”
提供一个真实家庭案例:小明家上月用水 28m3 ,其中洗衣机用水占 40% ,淋浴用水占 30% ,其他用水占 30% 。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各用水环节的节水潜力;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如更换节水型花洒、调整洗衣机使用频率等);估算实施节水措施后可以节省的水费金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数学计算应用于日常生活决策)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学生既掌握了分段函数的数学知识,又深入理解了阶梯水费政策的社会意义以及背后蕴含的资源节约意识,同时培养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的实用价值和育人功能。
(3)总结提升
首先是数学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的重点数学知识——分段函数的实际应用。根据具体例子讲解如何计算阶梯式水费,联系典型错误实例加以剖析,如对区间界限错误的划分;同时简单拓展其他应用场景,如出租车计价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制度等。
其次是思政价值深化引导:预测班级成员每月节约 1 立方米水资源一年可达到的效果,通过“我的节水承诺”倡议书签署仪式,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布置课后思考题:如果请你参与制定阶梯水价标准,你会考虑哪些数学因素和社会因素?请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写一份建议书。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系统的总结,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将课程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整节课的设计通过水资源现状视频引入,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以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链串联起分段函数的数学知识与阶梯水费政策的社会意义,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资源节约意识,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自然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充分体现了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
4 思政元素融入数学课堂的建议和局限性
4.1 课程思政发展建议
目前关于数学课程思政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高等和高职教育,为充分践行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和三全育人的教育要求,挖掘初中数学课程隐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并进行课堂教学融入是十分有必要的[4]。教师可以尝试多设计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内容,如结合高铁建设等国家发展成就,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家国情怀。立德树人需要家校社协同努力,家长要转变“唯分数论”的思想,学校应该提高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对教师实施思政课程给予帮助。找到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契合点,使得数学课堂更加有特色、有亮点,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5],是广大教师们的不断努力的方向。
4.2 课程思政发展局限性
当前把思政教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实践碰上不少难题:一方面是一些教师在跨学科融合能力和社会政策认知方面有所欠缺,使得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不能很好地融合起来;另一方面是初中生对于抽象思政概念的理解能力比较弱,并且目前的评价体系还是以传统的知识考核为主导,缺少专门针对思政育人价值的科学评价手段,造成思政教育的实际成果很难被量化评价。这些成为阻碍课程思政深入发展的关键障碍,迫切需要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认知规律研究,评价机制革新等多方面找到破解途径。
参考文献
[1]孙燕.初中数学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5,(05):75-78.
[2]郑妮.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D].太原师范学院,2023.DOI:10.27844/d.cnki.gtysf.2023.000199.
[3]郭艳芳.“思政元素”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路径探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5,(08):20-22.
[4]祁静.初中数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融入研究[D].阜阳师范大学,2022.DOI:10.27846/d.cnki.gfysf.2022.000113.
[5]王正阳.新课标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24.DOI:10.27037/d.cnki.ggxsc.2024.000982.
基金项目: 2023 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SFKC202324)
作者简介:1.吴颖,女,学生;
2.徐菁,女,硕士,副教授,教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