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戏中幼儿积极心智培养的实践路径研究
丁雪梅
井研县机关幼儿园 四川 乐山 613100
摘要:本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与幼儿发展理论,系统探讨自主游戏对3-6岁幼儿积极心智培养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通过分析自主游戏中认知、情感、意志发展的内在机制,结合全国120所幼儿园实证调研,揭示环境创设、教师指导、评价体系的现实问题,提出“生态化环境-分层指导-发展性评价”三位一体模式,为幼儿积极心智培养提供可操作框架。
关键词:自主游戏;积极心智;幼儿发展;环境创设;教师指导
一、引言
幼儿期(3-6岁)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积极心智的培养对其终身学习与社会适应至关重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自主游戏作为幼儿主动发起、自主调控的活动,其开放性、创造性与积极心智所需的“主动探索、情绪管理、合作创新”等品质高度契合。然而,当前幼儿园自主游戏存在“形式化”倾向,如何将游戏趣味转化为心智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学前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自主游戏与幼儿积极心智的理论耦合
(一)核心概念界定
1.自主游戏的本质特征
自主游戏是幼儿依兴趣和意愿自主选择内容、材料、伙伴及玩法的自发性活动,具有三大特征:
(1)主体性:幼儿自主决策游戏主题、角色分配等;
(2)过程性:关注体验而非结果,允许试错与策略调整;
(3)创造性:支持突破常规,如用积木搭建“会飞的汽车”。
2.积极心智的构成维度
参照塞利格曼理论,幼儿积极心智包括:
(1)认知优势:好奇心、问题解决能力、元认知意识;
(2)情感优势:情绪调节、共情能力、积极自我认同;
(3)意志优势:任务坚持性、抗挫折能力、自我控制力。
(二)理论支撑与内在逻辑
1.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自主游戏为幼儿提供“在行动中学习”的平台,如“餐厅游戏”中通过协商菜单价格、服务流程,将数学运算、语言表达等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行为。
2.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同伴的合作、分享行为是观察学习的范例,强化幼儿亲社会倾向。例如,目睹同伴通过“轮流使用材料”解决冲突后,幼儿更可能模仿该策略。
3.神经科学依据
脑成像研究表明,自主游戏时幼儿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提升30%,该区域负责决策、情绪调节与问题解决,印证了游戏对积极心智发展的神经可塑性影响。
三、自主游戏中积极心智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环境创设:材料与空间的双重制约
对全国120所幼儿园的调研显示,67%的园所存在以下问题:
1.材料投放失衡
高结构成品材料(如塑料玩具套装)占比达70%,低结构开放性材料(木块、布料、自然物)不足30%,且83%的班级每学期仅更换1-2次材料,限制创造性与探索兴趣。
2.空间布局低效
区域划分机械隔离(如建构区与角色区),缺乏联动设计;45%的园所户外人均场地低于3㎡,设施固定化,限制自然探索类游戏。
(二)教师指导:干预过度与支持不足并存
课堂观察发现两种典型误区:
1.控制型指导(38%)
频繁介入游戏进程(如直接规定游戏规则),过度关注“成果导向”,剥夺幼儿自主探索机会。
2.忽视型指导(25%)
对游戏中的冲突(如角色分配争议)、认知困惑(如材料误用)缺乏及时引导,错失能力培养契机。
(三)评价体系:结果导向与主体单一化
1.指标片面化
90%的园所评价聚焦“游戏完成度”“作品美观”等外显结果,仅12%纳入“情绪调节”“合作策略”等心智发展指标,忽视“认知冲突”的价值。
2.主体单一化
95%以上评价由教师主导,缺乏幼儿自评(如游戏困难与解决过程)、同伴互评机制,评价方式机械化,依赖表格打分,忽视质性记录。
四、积极心智培养的实践路径建构
(一)打造“三维互动”生态化游戏环境
1.物理环境:开放性材料与弹性空间
(1)材料投放原则:低结构材料占60%以上(如原木片、黏土、废旧纸箱),结合季节/节日主题化投放,建立“材料超市”每周动态更新10%-15%。
(2)空间布局策略:功能衔接(如建构区与角色扮演区相邻)、留白设计(保留10%-15%无预设空间)、户外自然化(开辟泥水区、落叶区等)。
2.心理环境:安全感与自主性培育
建立“游戏契约”,与幼儿共同制定规则并可视化(如图画、儿歌),增强掌控感;
创设“失败安全区”,鼓励记录“不成功的尝试”,引导理解“错误是学习机会”,如科学实验角的“探索记录表”。
(二)实施“观察-解读-支持”分层指导策略
1.阶梯式观察评估
使用《幼儿游戏行为观察量表》,从认知投入(试错与策略调整)、情感表现(情绪调节)、社会互动(合作与协商)三个维度记录行为,精准判断幼儿发展需求。
2.差异化指导策略
(1)平行指导(低参与幼儿):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示范简单技能(如黏土搓圆),激发探索意愿;
(2)鹰架指导(中等能力幼儿):提出开放性问题拓展思维,如“超市游戏中顾客没零钱如何解决?”引导思考替代方案;
(3)挑战指导(高能力幼儿):创设复杂任务(如设计三层停车场),锻炼空间分配与结构承重能力,提升坚持性。
(三)构建“多元主体+动态过程”评价体系
1.评价主体多元化
(1)幼儿自评:通过“游戏心情温度计”“我的游戏故事书”记录关键事件,培养元认知;
(2)同伴互评:开展“点赞卡”“最佳创意奖”评选,强化正向行为观察;
(3)家园共评:家长通过“家庭游戏日记”反馈表现,教师针对性调整策略。
2.评价内容过程化
建立《积极心智发展档案》,收录认知发展(问题解决策略)、情感发展(情绪调节案例)、意志发展(任务坚持记录)三类事件,采用“成长叙事评价法”跟踪分析半年以上,关注“冲突解决频率”“主动提问次数”等维度的进步。
五、实证研究:我园项目效果分析
选取两所平行幼儿园,实验园实施实践路径(2023.9-2024.6),对照园采用传统指导方式,对120名中班幼儿(各60人)进行《幼儿积极心智发展量表》前测与后测。
数据显示,实验园幼儿在积极心智各维度发展显著优于对照园,验证了实践路径的有效性。
六、结论与建议
自主游戏是幼儿积极心智发展的“天然孵化器”,需通过环境、指导、评价的系统优化实现其教育价值。本研究构建的“生态化环境-分层指导-发展性评价”模式提供了可操作框架。未来可进一步:
1.开发“积极心智导向”的游戏材料目录,指导园所科学投放;
2.建立教师游戏指导能力培训体系,提升专业支持精准性;
3.推动家园社协同,将自主游戏延伸至家庭与社区,形成全方位培育生态。
参考文献
[1] 陈鹤琴. 陈鹤琴幼儿教育论集[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 Seligman M E P. Flourish: A Vision for Happiness and Well-Being[M]. New York: Free Press, 2011.
[3] 维果茨基. 儿童心理发展观[M]. 李维,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4] 刘焱. 儿童游戏通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5] 李季湄, 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6] 教育部.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Z]. 2022.
[7] 华爱华. 幼儿游戏的心理特征与发展价值[J]. 学前教育, 2021(10).
[8] 朱家雄. 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9] 虞永平. 幼儿园教师游戏指导能力的构成与发展[J]. 幼儿教育, 2022(7).
[10] OECD. The Power of Play in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R].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21.
作者简介:丁雪梅,1977年11月生人,女,汉族,四川省乐山市,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或从事工作: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