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探讨

作者

梁乾桉

抚顺市城市建设发展促进中心 辽宁省 抚顺市 113006

引言:

施工环节多、专业工种多、施工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这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典型特征,整个施工过程中会受到人为、环境、技术、设备、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必须针对这些环节逐一排查分析。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综合学科,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合理的设计方案、先进的施工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强化多专业、各环节之间协调配合,是建设出高品质、低成本、高性能建筑项目的重要保证。为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建筑工程想要实现更长远的发展需要强化对影响整个工程施工建设各因素的分析,根据影响因素来采取有针对的工程建设优化对策。

一、施工质量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

(一)人员因素

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始终是影响质量稳定性的隐性变量。技术操作的不规范往往源于工人技能培训的缺失,而一线管理层对质量控制职责的模糊更进一步削弱了执行力。在劳务用工灵活化趋势下,项目常面临人员更替频繁、经验断层严重的困境。若缺乏制度化的技能认证与质量意识引导,人员环节将成为工程质量链中最易断裂的一环,难以形成有效闭环管控。

(二)材料因素

原材料的不确定性对工程质量构成根基性威胁。市场上材料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工程受制于成本导向而选用低价替代品,埋下结构隐患。同时,材料运输与堆放环节若管理不严,易发生吸潮、污染等次生变质问题。不少项目缺少有效的材料追溯机制,一旦出现质量事故,往往无法快速锁定源头,增加了后期处置的复杂度与不可控性。

(三)施工技术因素

施工工艺的不匹配是质量波动的技术根源。一些项目仍采用传统施工方式处理复杂工序,忽视现场条件与新型技术之间的协调性,导致工序衔接失衡甚至返工重做。技术交底与图纸解读环节的形式主义倾向亦加剧现场操作误差。尤其在细部处理与特殊节点施工中,缺乏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标准,使“经验施工”替代规范流程,埋下质量不均的隐患。

(四)机械设备因素

设备性能的稳定性决定了作业过程的精准度与连续性。部分项目施工机械仍依赖老旧机型,其故障率高、控制精度低,无法满足当前工程对效率与精度的双重要求。设备管理机制的松散化,常使保养制度流于形式,形成“带病作业”的惯性。部分操作人员对自动化装备掌握不熟,反而限制了设备潜能的释放,进而影响整体施工质量输出。

(五)环境与管理因素

施工环境的不确定性往往超出管理体系的响应能力。极端气候条件会对混凝土养护、防水施工等关键环节造成直接干扰,而现场地质与场地条件的复杂化也对施工方案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同时,项目管理模式的碎片化显著削弱了各专业工种之间的协调性。监管机制层面,若仅依赖事后检查而缺乏过程干预,将导致质量控制失焦,难以实现系统性防控。

二、施工质量控制的策略与优化路径

(一)强化人员素质与责任体系

质量管控的基础不在制度本身,而在制度的执行者。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应局限于入场前的岗前培训,而应构建“岗位适配-动态评估-淘汰更新”三位一体的技能体系。推行责任工区制,使每一工序节点均由可追溯的“技术责任人”签署质量确认书,形成可闭环的责任链。管理层应引入绩效绑定的质量评分机制,建立与奖惩挂钩的结果反馈系统,使质量意识从“督促”转化为“内化”。而在一线操作层面,推广工艺样板实训与常态化复训机制,逐步取代形式主义的理论灌输,是提高施工实效与过程质量控制力的关键着力点。

(二)完善材料管理流程

材料环节的精度管理应优于数量管理。首要改进之处在于建立数字化材料准入模型,对供应批次进行二维码溯源,结合到货时间与施工节奏同步生成出库计划,避免因超储或错配引发交叉污染。对关键材料(如钢筋、水泥、防水卷材等),应配置快速检测模块,优先采用数字化便携检测工具替代抽检送检,以缩短响应周期。在仓储管理上,应结合施工工艺周期设立“活性区+静置区”双轨动态分区,防止高频材料长时间混堆或沉积,干扰工序节奏。材料台账不应仅作为记录文书,而应主动关联合格证编号、技术参数与项目结构图节点,建立贯通设计、采购、施工的“材料应用链”。

(三)提升施工技术与标准化水平

施工技术的核心问题在于执行的落地性与路径的重复可复制性。标准化体系构建应跳出纸面规范的制约,在现场实施中形成“工艺封装模组”,对高频施工环节(如模板拼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推行“参数化操作卡 + 工序动画说明”双轨教学,实现视听识别统一。针对易错工序,配置“节点验核器”作为中间过程的行为约束工具,约束非标准动作。在技术升级方面,应因地制宜引入施工模拟软件(如 BIM 可视化系统)对复杂节点提前进行虚拟排练,避免现场试错造成资源浪费。打破“经验主义”路径依赖,建立基于技术逻辑与数据反馈的标准工艺库,才能在工程快速交付中确保质量连贯性。

(四)优化设备投入与操作规范

设备不是工具而是技术载体,关键在于让“使用”服从于“性能逻辑”。工程实践中,应结合施工组织计划建立“设备任务图谱”,明确各阶段核心设备配置参数与联动关系,避免资源冗余或性能浪费。推广智能化设备调度平台,实现设备间的实时协调与工况响应。对关键设备如塔吊、混凝土泵送机,应设置状态监测传感器,实现参数异常即时推送和预警干预。操作层面,改变传统“凭经验操作”方式,建立可视化操作规程与动态引导系统,将设备操作规范嵌入施工过程。同时,推进“设备责任制”制度化,明确操作人员与设备状态之间的责任对应关系,促使设备管理由粗放式向精密化演进。

(五)构建全过程质量管理闭环

质量管理的终点不在结果,而应回归过程。应以“过程分段-节点固化-反馈修正”为原则,构建精细化的质量闭环体系。在实践层面,应将工序划分为“施工准备—实施跟踪—完成确认”三个节点,每一节点嵌入二维码信息采集与图像记录模块,实现过程数据留痕。设立“质量可视化墙”,将关键施工指标动态展示,形成一线操作人员的即时质量反馈机制。在管理机制上,打破项目部、监理与施工班组之间的行政壁垒,设立联合质量工作组,实行责任共担与成果共评制度。质量巡检模式应从“抽查式”转向“行为穿透式”,引入行为识别与数据偏离分析工具,对潜在失误趋势进行预警而非事后追责,从机制上预防质量风险外溢。

三、结语

施工质量问题从不独立存在,它源于多变量耦合、组织协作失衡与管理路径惰性的叠加作用。本文聚焦五大关键影响要素,逐一提出切实可行的控制策略,强调标准化、数据化与责任闭环是实现施工质量稳定输出的核心支撑。未来,建筑行业应更加注重系统治理能力的构建,从工艺逻辑到管理机制再到协同生态,持续打磨施工质量控制的“深水区”,实现高品质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对接。

参考文献:

[1] 姜晓东.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J]. 四川水泥,2020(7):260+264.

[2]赵彩云.机电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2(6):138-140.

[3] 李 惠 鹏 . 建 筑 工 程 施 工 质 量 影 响 因 素 及 控 制 策 略 [J]. 居舍,2021(11):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