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谈建筑工程概预算中风险偏好对成本决策影响

作者

盛延宇 陈宇婷

1.海南才创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海南三亚572000; 2.艾利特工程咨询(深圳)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518000

引言:

现阶段,建筑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只有高效控制成本才能促进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助力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工程造价管理是建筑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准的关键,需要企业在管理方面提高重视程度,思考更详尽的管理措施,以充分发挥工程造价管理价值。由于工程项目普遍面临市场波动、政策调整及技术变革等不确定因素,决策者的风险偏好直接影响预算策略的制定及成本调控模式。因此,本文将结合风险管理理论,对风险偏好影响成本决策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期为工程预算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风险偏好概述及其在建筑工程概预算中的体现

1.风险偏好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风险偏好反映决策主体在不确定条件下对风险的接受程度,可划分为风险规避型、风险中性型与风险偏好型三类。风险规避型决策者倾向于选择低风险方案,以减少损失;风险中性型遵循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在决策中保持客观衡量;风险偏好型则更愿意承担较大不确定性,以期获取更高收益。影响风险偏好的因素复杂多样,包括企业的组织战略、管理风格、资金状况以及项目特性等。例如,资金充裕的企业可能更偏向于高风险投资,而资源受限的企业则更倾向于稳健运营。

2.建筑工程概预算的基本构成与特点

建筑工程概预算涵盖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及不可预见费等要素。直接成本包括人工、材料、机械费用;间接成本涉及管理费、财务成本等;不可预见费则用于应对突发性支出。影响概预算编制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政策法规及技术条件。市场价格波动直接影响成本估算,政策调整可能引发费用结构变化,而施工技术的进步则能优化成本控制,提高投资效益。概预算不仅是成本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工程经济效益评估的重要依据。

3.风险偏好在概预算中的具体体现

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风险偏好的不同取向直接影响估算策略。保守估算通常采用较高安全系数,以降低成本超支风险;激进估算则基于成本优化策略,力求在预算内实现效益最大化。不同风险偏好在成本决策中的影响路径各异。风险规避型决策者倾向于设定充足的预备金,以应对可能的支出波动,而风险偏好型则更愿意压缩预算,依靠后期调整机制降低初始投资。风险偏好的选择不仅影响成本控制策略,还可能在施工阶段形成不同的资源调配模式,最终作用于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

二、风险偏好对建筑工程概预算成本决策的影响机理

1.风险偏好与工程造价决策模式

风险偏好直接塑造工程造价决策模式,其作用机制表现为预算决策取向的差异。高风险偏好决策者往往采用激进策略,在预算编制中压缩成本冗余,以期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然而,这种模式易受市场波动和施工不确定性影响,可能导致资金调配困难。相较之下,低风险偏好者倾向于稳健预算,设置充足的成本缓冲,以应对潜在的不确定性。成本估算过程中,风险识别与量化成为关键环节,合理运用敏感性分析与概率评估工具,有助于降低预算偏差,提高造价管理的精准度。

2.风险偏好对成本控制策略的影响

资金配置方式深受风险偏好驱动,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投资规划策略。风险规避型决策者倾向于保守配置,预留较大比例的应急资金,以保障项目的可持续推进;而风险偏好型则采取激进投资策略,通过缩减前期预算投入,提高资金利用率。风险应对机制的选择亦受风险偏好影响。稳健型策略侧重于合同条款优化和费用预控,而高风险偏好则更依赖动态调整机制,在施工过程中灵活调配资金。然而,盲目冒进可能导致资金链紧张,增加工程变更成本,反之,过度保守亦可能错失成本优化机会。

3.风险偏好影响工程成本管理效果的机制

风险承受能力决定成本优化的可行性,工程管理需在风险容忍度与造价控制之间寻求动态平衡。高风险偏好者往往倾向于成本最小化路径,期望通过风险博弈获取更大收益,但若管理机制不健全,可能造成成本失控。低风险偏好者则更注重稳健经营,尽管降低了财务风险,却可能因预算冗余增加工程支出。施工阶段,风险偏好影响成本偏差的程度,较激进的决策模式易在材料采购、人工费调控等环节产生资金压力,而稳健型决策则可能因安全边际过大,降低资本效率。因此,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应在成本控制与风险承受能力之间建立适应性平衡,以确保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控制风险偏好影响的对策建议

1.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

精准量化风险偏好对概预算的影响,需要构建多维评估模型。应结合历史数据、市场动态及项目特性,建立涵盖财务波动、政策变化、施工条件等因素的风险评价体系。风险阈值可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或贝叶斯分析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提高概预算的稳健性。此外,不确定性分析应贯穿预算管理全周期。采用情景推演法,将成本变动可能性纳入决策框架,使预算编制更具适应性。同时,引入定量化工具,如 VaR(风险价值)分析,对预算偏差进行预测与修正,提升财务管理的精准度。

2.平衡风险偏好与成本优化的关系

在概预算管理中,应通过情景分析优化成本决策,避免单一风险取向影响工程整体效益。可构建基于不同风险假设的预算方案,并利用决策树模型对各方案进行优劣对比,以此筛选最优策略。此外,适度调整风险偏好是实现预算合理化的关键。可建立风险反馈机制,对成本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复盘,并结合市场环境、项目进度及资金使用状况,动态修正预算参数。采用渐进式优化方法,逐步调整成本配置,确保预算既能控制风险,又不失灵活性。

3.完善工程预算编制机制

引入现代成本管理理念,减少主观性决策,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应推广基于数据驱动的成本测算方法,如 ABC(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管理,以细化成本控制环节,降低人为干预的影响。同时,强化大数据分析与信息化管理,实现预算精细化。可通过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构建工程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并结合智能算法,对预算数据进行实时校正。建立动态数据库,增强数据关联性,使概预算能快速响应市场波动,确保资金配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四、结论

风险偏好对建筑工程概预算的成本决策影响深远,其作用贯穿预算编制、成本控制及投资规划等多个环节。科学量化风险偏好对预算管理的影响,能够减少主观性决策的干扰,提高成本控制的精确性。通过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优化预算编制方法,并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预算精细化管理。未来,建筑行业应加强对风险偏好的系统性研究,推动智能化预算管理模式的应用,以提升工程成本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张峰.建筑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投资与创业,2025,36(03):146-148.

[2]于武兵.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21.

[3]陈颖蓁.X 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风险控制研究[D].厦门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