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融媒体报道中可视化叙事的应用与发展路径探析

作者

段江玺

沙湾市融媒体中心(沙湾市广播电视台)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新闻传播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以文字为主的报道形式已难以满足受众对信息高效获取与直观理解的需求,可视化叙事作为融合数据、技术和艺术表达的新型新闻呈现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力的重要手段。

1.融媒体与可视化叙事的理论基础

融媒体是指在数字技术推动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形态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和运营模式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其核心特征在于多平台联动、多形态呈现以及用户参与式的传播机制,强调信息在不同媒介间的无缝衔接与协同传播。融媒体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流程与方式,也重构了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和互动模式,为新闻传播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与生态基础。

可视化叙事(Visual Storytelling)则是指通过图像、图表、动画、交互界面等视觉元素,将复杂的数据或事件过程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从而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与感染力。它融合了新闻学、设计学、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是当前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创新形式。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可视化叙事契合多模态传播理论,即通过多种符号系统协同作用增强传播效果;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类大脑对图像信息的处理速度远快于文字,因此可视化手段能够有效提升信息的理解效率和记忆深度。

在融媒体背景下,可视化叙事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更是新闻传播理念升级的体现。它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实现了新闻内容的动态生成与个性化推荐,满足了用户对高质量、高互动性新闻产品的需求。同时,它也推动了新闻从业者的角色转型,要求其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化的技能储备。

2.融媒体报道中可视化叙事的应用现状

各级新闻机构在重大事件报道、政策解读、社会调查及舆情引导等场景中广泛应用数据图表、信息图、动态可视化、交互式页面等多种形式,使复杂信息更加直观易懂,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与传播效果。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为代表的中央级媒体,已普遍建立起专业化的数据新闻团队,推出大量高质量的可视化报道。例如,在两会报道中,主流媒体通过动态图表展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数据;在疫情防控期间,利用地图热力图和趋势图实时呈现疫情发展态势,帮助公众快速理解防控形势。

除了传统新闻客户端和官方网站外,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及移动新闻应用也成为可视化叙事的重要传播渠道。主流媒体纷纷入驻抖音、快手、微博、B 站等平台,结合短视频与动画技术制作轻量化、碎片化的可视化内容,有效提升了年轻受众的触达率和互动率。此外,交互式新闻的兴起也标志着可视化叙事向更高层次发展。部分媒体开始尝试借助 H5 页面、WebGL 技术构建沉浸式新闻体验,让受众能够自主探索数据背后的故事,增强参与感和代入感。

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可视化叙事的创新实践。人工智能辅助写作系统可自动生成图文并茂的新闻摘要;大数据分析工具帮助记者挖掘隐藏的信息关联;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则为新闻现场的还原提供了全新可能。尽管目前我国可视化叙事的整体水平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存在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技术门槛高、用户互动不足等问题,但其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广泛应用已显现出巨大潜力,正逐步成为新闻传播不可

或缺的核心能力之一。

3.融媒体报道中可视化叙事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在内容层面,部分可视化报道存在数据来源不透明、信息失真或选择性呈现的问题,导致新闻真实性受到质疑。一些媒体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和传播热度,过度简化复杂事件,甚至使用误导性图表,削弱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深度。其次,在技术与设计层面,可视化叙事的制作门槛较高,专业人才相对匮乏。高质量的可视化产品需要融合新闻采编、数据分析、交互设计、编程开发等多方面技能,而当前多数媒体机构缺乏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专业团队,导致可视化作品在美观性、逻辑性与功能性之间难以平衡。

用户体验与互动性不足也是制约可视化叙事发展的关键问题。许多可视化报道仍停留在静态图表或简单动画层面,缺乏与受众的有效互动,难以激发用户的深度参与和情感共鸣。同时,由于不同平台用户群体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部分复杂的可视化内容未能根据受众特点进行差异化设计,影响了信息的传达效率。

4.融媒体报道中可视化叙事的发展路径

应强化内容质量把控,提升数据采集、分析与呈现的专业性。媒体机构需建立科学的数据审核机制,确保信息来源可靠、表达准确,避免因数据误用或视觉误导影响新闻公信力。同时,应注重叙事逻辑的构建,使可视化不仅是“好看”的形式,更具备“讲好故事”的能力,增强报道的思想深度与情感共鸣。

推动技术赋能与工具创新是提升可视化叙事水平的关键。主流媒体应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力度,探索自动化图表生成、动态交互式报道、沉浸式新闻场景等新型表现形式,提高新闻的智能化与个性化水平。

在人才建设方面,媒体单位需加快复合型团队的组建,培养既懂新闻采编、又掌握数据分析与视觉设计能力的跨界人才。通过内部培训、校媒合作、项目实践等方式,提升从业人员的全媒体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最后,应建立健全行业规范与伦理标准,明确可视化内容的制作流程、版权归属与数据使用边界,保障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合法性与社会责任感。通过多维度协同推进,可视化叙事将在融媒体时代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结论

可视化叙事作为融媒体报道的重要创新形式,已在提升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方面展现出显著成效。其在重大事件报道、政策解读及舆情引导等场景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增强了新闻的表现力与可读性,也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和信息接收效率。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内容真实性不足、技术门槛高、用户体验单一及伦理规范缺失等问题。未来,推动可视化叙事高质量发展,需从强化内容质量、深化技术创新、优化用户体验和完善制度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只有不断探索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路径,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构建科学规范的行业标准,可视化叙事才能在融媒体时代发挥更大价值,助力新闻传播向智能化、互动化方向持续升级。

参考文献

[1]刘冲.智能媒体视域下数据新闻生产研究[D].河北大学,2023.

[2]姚婷.融媒体时代信息可视化设计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J].新闻爱好者,2022,(10):91-93.

[3]丛红艳,李红萌,宋欣怡.融媒体时代下体育数据新闻可视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37(04):449-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