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红色资源实践教学路径创新研究

作者

白淼

沧州师范学院 河北省沧州市 061000

摘要: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高校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增强学生政治认同、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校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仍存在资源利用碎片化、教学模式单一、校地协同不足等问题,制约了育人实效的发挥。本研究基于“大思政课”的开放性、协同性与实践性特征,探讨高校红色资源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大思政课”与红色资源教育的理论逻辑,阐明红色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其次,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当前高校红色资源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揭示其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创新路径,包括课程融合、平台拓展、师资联动等系统性策略,并探索沉浸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及数字化赋能等具体方法,同时从政策支持、评价机制等方面构建保障体系。研究旨在为高校优化红色资源实践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推动“大思政课”育人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大思政课;红色资源;实践教学;路径创新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生动见证,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内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然而,当前高校在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资源整合不足、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现实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在此背景下,如何立足“大思政课”视域,创新红色资源实践教学路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1.“大思政课”与红色资源实践教学的理论逻辑

"大思政课"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其开放性、协同性与实践性三大核心特征为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理论遵循。开放性特征要求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壁垒,通过整合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社会资源,构建"社会即课堂"的大教育格局;协同性特征强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的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实践性特征则注重通过情境体验促进知行转化,使价值观教育真正入脑入心。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生动见证,与"大思政课"理念具有深度的理论契合性:在内容供给方面,红色资源所蕴含的革命精神、英雄事迹等鲜活素材,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思政课内容抽象、感染力不足的问题;在空间拓展方面,遍布全国的红色教育基地为构建"行走的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域;在方法创新方面,依托红色资源开展的沉浸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活动,能够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实现价值观念的内化升华。更为重要的是,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发挥与"大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都致力于通过具象化的历史叙事和系统性的价值引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高校红色资源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从资源利用方式来看,多数高校的红色教育仍停留在碎片化、浅表化层面,表现为革命场馆的“打卡式”参观与节庆节点的象征性活动,缺乏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和长效化设计。在组织实施层面,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如红色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传统形式占比过高,而沉浸式、互动性强的实践项目尚未普及,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流于表面。从技术应用角度观察,虽然部分高校已尝试引入VR虚拟展馆、线上红色资源库等数字化手段,但受制于技术开发成本与教师数字素养不足,其应用范围与教学效果仍显局限。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协同机制的缺失:一方面,校地合作多停留在临时性协议层面,红色教育基地的共建共享缺乏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尚未突破"以材料论成效"的窠臼,对学生价值观内化程度的考察手段单一。这些问题的根源既包括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区域性红色资源分布不均、专项经费支持不足,也反映出主观认知的偏差:部分教师对红色资源教育价值的理解仍局限于政治说教,未能将其转化为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

3.“大思政课”视域下实践教学路径创新策略

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高校红色资源实践教学路径创新需要构建系统性改革框架,实现从单一活动到立体化育人体系的转变。首要策略是建立"课程-平台-师资"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在课程层面,开发模块化红色教学单元,将红色资源有机嵌入专业课程,如历史学专业可开设"革命文献研读"实践课,艺术类专业可设置"红色主题创作"工作坊;在平台建设上,既要深化校地合作共建实体实践基地,又要打造"云上红色教育矩阵",整合VR虚拟展馆、线上直播课堂等数字化资源;在师资配置方面,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革命后代和场馆讲解员构成的"跨界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实现多元视角融合。其次,创新教学方法体系:开发"沉浸式红色情景课",通过角色扮演、历史情景复现等方式增强代入感;推行"项目制红色研学",组织学生开展口述史采集、红色微电影创作等实践项目;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原重要革命场景,使历史事件可视化、可互动。最后,完善制度保障系统:建立"校-地-企"三方联动的资源投入机制,设立专项实践教学基金;构建"过程性评价+成果展示+价值观测评"的多元考核体系,将学生参与红色实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形成"红色教育学分认证制度",确保实践教学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这些创新策略通过资源重组、技术赋能和制度创新,推动红色教育从零散活动向系统化育人工程转型,最终实现"大思政课"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三维目标。

结论

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破解传统思政教育中理论脱离实践、教学资源分散等现实困境。其次,当前高校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仍存在资源整合不足、形式单一、协同乏力等突出问题,亟需构建系统性改革方案。研究提出的"三位一体"创新路径通过课程融合、平台拓展、师资联动等策略,实现了红色教育资源的结构化重组;而沉浸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法创新,则显著提升了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制度保障体系的完善是确保创新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需要建立多元协同的资源投入机制和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牛翠萍,王丽.“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困境及实践策略[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5,38(01):1-4.

[2]李蒙琴.“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优化整合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13):109-112.

[3]李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23.

作者简介:白淼,1993年3月,男,汉,天津蓟县,061000,沧州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