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工程预算编制与结算审核及优化策略

作者

姚趁趁

身份证号码:320323198808294243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项目管理的精细化要求日益提高。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预算编制与结算审核作为成本控制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的预算编制能够准确预估项目成本,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而严格的结算审核则能确保成本支出的合理性,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因此,探讨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及其优化策略,以及结算审核的流程、要点与优化措施,对于提升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详细论述。

1 预算编制与结算审核工作概述

预算编制与结算审核是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预算编制阶段,工程师需根据设计图纸、施工方案以及现行定额标准,详细计算工程所需的人工、材料、机械等各项费用,形成全面的预算文件。这一步骤不仅要求精确性,还需考虑未来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动因素,预留一定的预算余量。而结算审核则是在工程竣工后,依据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变更签证以及合同约定的计价方式,对施工单位提交的结算文件进行审查核实。此过程旨在确保结算金额的准确性,防止虚报冒领,维护建设单位的利益。同时,通过结算审核,还能反映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及执行过程中的管理效果,为后续项目提供经验教训。因此,做好预算编制与结算审核工作,对于控制工程造价、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实施策略

2.1 优化预算编制方法

首先,预算人员要遵循针对性原则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特点,深入分析设计图纸、施工方案及定额标准,确保预算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例如,以土建结构作为预算对象时,可选用定额法、类似工程预算法和概算指标法。定额法适用于施工步骤清晰、材料规格明确的工程项目,通过详细列出每一项工程活动的定额标准,精确计算出人工、材料和机械费用。类似工程预算法则适用于与已完成工程在结构、规模、材料使用等方面高度相似的项目,可以参照过往工程的预算数据进行快速估算。而概算指标法更适合于项目初期,当设计图纸尚未完善、具体施工方案未确定时,通过概括性的指标来初步估算工程造价,为后续详细预算编制提供依据。预算人员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或组合使用这些方法,以达到最优的预算编制效果。

其次,预算人员还需注重动态管理,即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持续关注市场变化、政策调整及工程进展等因素对预算的影响。例如,材料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工程造价,预算人员需定期收集市场价格信息,及时调整预算中的材料费用。同时,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更,预算人员也需提前预留变更预算,确保预算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可以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和准确性。BIM 技术能够将设计、施工、成本等多方面的信息整合到一个模型中,使预算人员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工程项目,从而更精确地编制预算。综上所述,优化预算编制方法需要预算人员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2 熟悉定额与深层次解读图纸

在预算编制工作中,熟悉定额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定额是预算编制的基础,它规定了完成各项工程任务所需的人工、材料、机械等资源的消耗量标准。预算人员需深入了解定额的构成和计算方法,以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同时,定额也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依据,预算人员需根据定额标准,对工程项目的各项费用进行合理估算和控制。除了熟悉定额,深层次解读图纸也是预算编制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图纸是工程项目设计的直接体现,它包含了工程项目的结构、尺寸、材料、工艺等详细信息。预算人员需认真研读图纸,理解设计意图,准确把握工程项目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从而为预算编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在解读图纸的过程中,预算人员还需注意图纸中的细节和特殊要求,以确保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 建筑工程中结算审核优化措施

3.1 做好审核准备

在进行结算审核前,充分的审核准备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对工程项目的全面了解,掌握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设计图纸、变更签证等相关资料。一方面,要研究文件资料中的条款和内容,明确工程项目的范围、质量标准、工期要求等关键信息。另一方面,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细致的核对和比对,确保资料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避免在结算审核过程中出现遗漏或错误。此外,还需与项目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人员等进行沟通,了解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掌握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争议点,为后续的结算审核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建立电子资料库、使用专业软件等,对审核准备阶段的各种资料和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提高审核效率和准确性。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和研究,预算人员可以更加精准地预测和评估工程项目的结算成本,为后续的审核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因资料不全或信息不准确而导致的审核延误或错误,还可以提升整个结算审核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2 建立质控机制

在建立质控机制方面,首先要明确质量控制的标准和流程,确保每一步审核工作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第一,自查质控机制。自查质控机制要求审核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严格的自我检查,确保每一项审核内容都准确无误。这包括对审核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进行复核,对审核过程的逻辑性、合理性进行验证,以及对审核结论的客观性、公正性进行评估。通过自查,审核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自身工作中的不足和错误,提高审核工作的质量和可靠性。同时,自查质控机制还能够增强审核人员的责任心和自律意识,促进审核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第二,互审质控机制。互审质控机制则强调审核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协作。在这一机制下,审核人员需要交叉审核彼此的工作,确保审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互审过程中,审核人员不仅要关注审核内容的正确性,还要关注审核方法和流程的合理性和规范性。通过互审,可以发现单个审核人员可能忽视或误解的问题,进一步确保审核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此外,互审质控机制还能够促进审核人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分享审核经验和技巧,提升整个审核团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第三,结算复审机制。结算复审机制是质控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它要求由独立的第三方或更高级别的审核机构对已经完成的审核工作进行再次审查。这一机制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审核结果的最终准确性和公正性,防止因个人疏忽或主观判断导致的错误。在结算复审过程中,复审人员需要全面、细致地审查所有审核资料,包括原始数据、计算过程、审核结论等,以确保每一项内容都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同时,复审人员还需要对审核方法和流程进行再次评估,确保整个审核过程的合理性和规范性。通过结算复审机制,可以进一步降低审核风险,提高审核工作的质量和可信度,为建筑工程的顺利结算提供有力保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预算编制与结算审核工作对于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至关重要。通过优化预算编制方法、熟悉定额与深层次解读图纸,可以有效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同时,在结算审核阶段,做好审核准备并建立质控机制,能够确保审核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不必要的成本争议。在未来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继续探索和实践更为高效的预算编制与结算审核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会娥.浅议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产经,2023,(18):101-103.

[2]王小荣.土建工程预算审核方法及其对建筑工程结算的影响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20):130-131.

[3]罗俏.建筑工程行业中工程造价预算结算审核工作要点浅析[J].门窗,2019,(17): 3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