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视域下党建赋能就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黄杨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本文基于慢就业现象,探究了党建工作如何赋能就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从思想引领、资源整合、平台创新和治理机制四个维度提出发展路径:强化思想引领构建政治工作新格局;整合资源优势打造服务品牌项目;创新平台建设构筑数字化赋能新体系;完善治理机制健全长效协同共治新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有效应对慢就业挑战,促进就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慢就业;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思想引领
引言: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慢就业已成为当前就业领域的新常态和新挑战。慢就业既有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因素,也有青年就业观念转变因素。面对这一现象,如何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引领和组织优势,引导慢就业群体树立正确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强化思想引领,构建慢就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面对慢就业现象,党建工作首先应从思想引领入手,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党组织应加强对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通过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活动,增强青年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和认同,引导其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同时,基层党组织可依托“慢就业青年思想引航站”等平台,开展分类指导和个性化帮扶,针对不同类型慢就业青年的思想困惑提供有针对性的解答和疏导。各级党委应统筹媒体资源,广泛宣传新就业形态、新职业发展前景,营造“慢就业不是无业,是为高质量就业蓄力”的社会氛围。此外,党建工作还应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选树一批在新兴产业、创新创业领域实现自我价值的青年党员典型,通过“党员先锋岗”“青年榜样面对面”等形式,讲述奋斗故事,传递正能量,激发慢就业群体的内生动力和奋斗精神,引导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增强就业信心,提高就业能力,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整合资源优势,打造慢就业服务党建品牌项目
针对慢就业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党建工作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各级党组织可联合人社、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建立“党建+就业”联动机制,组建“就业红色服务队”,为慢就业群体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可依托“红色驿站”等党建阵地,开设“慢就业青年成长加油站”,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讲座和求职模拟训练,提升慢就业群体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推动建立“党建引领·企业联盟”,组织辖区内优质企业与慢就业青年开展“面对面”交流活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可创新开展“党员导师制”,由优秀党员企业家、职场精英担任慢就业青年的职业导师,提供一对一指导。此外,基层党组织还应关注慢就业群体的心理健康,设立“心灵驿站”,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其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积极心态。通过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项目,形成慢就业服务的整体合力,彰显党组织在促进就业方面的引领作用,真正做到党建与就业工作的深度融合,为慢就业群体提供全方位、精准化的就业支持。
三、创新平台建设,构筑慢就业数字化党建赋能新体系
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党建工作应积极拥抱科技变革,构筑数字化赋能体系,为慢就业群体提供智能化服务支持。各级党组织可依托“智慧党建”平台,打造“慢就业数字服务港”,整合就业政策、岗位信息、培训资源等内容,实现一键可查、一网通办。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慢就业人员的技能特点、职业偏好等信息,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提高就业效率。建设“云上技能培训基地”,引入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支持慢就业群体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适应产业升级和岗位变革需求。同时,打造“党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有创业意愿的慢就业青年提供低成本试错空间和全流程指导服务。可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青年人才诚信档案”,记录慢就业群体的技能认证、培训经历、志愿服务等情况,形成可信任的能力证明,提升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此外,各级党组织还应注重发挥新媒体优势,开设“就业红色直播间”,邀请行业专家、企业HR在线答疑解惑,举办云端招聘会,拓宽慢就业群体的就业渠道,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党建赋能新模式,助力慢就业群体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四、完善治理机制,健全慢就业长效协同共治新模式
应对慢就业现象,党建工作必须着眼长远,健全协同共治机制,形成可持续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应加强顶层设计,将慢就业群体就业工作纳入党建考核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考核激励。建立“党建+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共治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建立“红色+”区域党建联盟,促进区域内教育、人社、工会、共青团等部门信息共享、资源互通,联合开展就业帮扶行动。同时,完善企业党组织参与就业工作的激励机制,对吸纳慢就业群体的企业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和表彰奖励,调动企业参与解决慢就业问题的积极性。建立慢就业群体就业状况跟踪反馈机制,定期开展“慢就业”状况调研,掌握就业动态,及时调整工作策略。探索建立“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协同、青年参与的就业治理新格局。此外,各级党组织还应加强对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帮扶措施真正惠及慢就业群体。通过完善长效治理机制,构建起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慢就业治理体系,为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结语:党建赋能是应对慢就业挑战的重要抓手。通过强化思想引领、整合资源优势、创新平台建设和完善治理机制,能有效构建起多方协同、资源共享的就业服务体系。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作用,创新工作模式,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党建赋能就业的质效,为青年高质量就业提供坚实保障,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各级党组织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将就业工作与党的建设深度融合,形成“党建+就业”工作新格局,为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刘航,贺文霄.“慢就业”视域下党建赋能就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以Z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12):26-29.
[2]王旭.新时代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4.
[3]王烽圣,刘建峰,刘志强.地方高校“党建+产教融合”赋能高质量就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3,(22):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