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公共无线通信网络安全问题研究
于志波
道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引言
在“互联网 +, 时代,公共无线通信网络已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咖啡馆到机场,从图书馆到商场,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为人们提供了随时随地的网络接入服务。这种便利性极大地推动了移动办公、在线支付、即时通讯等应用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1] 。但与此同时,公共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威胁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隐患。
1. 公共移动通信网络安全隐患分析
1.1 安全域层面的安全隐患
其一,无线接入域方面,要采取防范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系数。由于干扰因素的存在,导致网络无法正常连接,即便已经无线接入也难以维持安全环境,为不良企图用户提供可乘之机,数据信息在网络上传输时容易被篡改[2] 。
其二,网络域安全风险,主要体现于传输网和核心网,出现数据信息被篡改和伪造、网络缺乏可用性、边界不够完整或者安全通信缺乏安全性等等。现在5G 网络普及,互联网云平台的应用,使得数据信息不仅在虚拟空间传输,还可以存储,这就需要面临新的风险,诸如服务器问题以及网管运维终端问题等等,如果没有及时解决,必然导致不良后果。
1.2 技术层面安全隐患
其一,空中接口脆弱。公共无线通信网络空中接口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是传输信息,这里很脆弱,容易被攻击。攻击方法是释放干扰因素、窃听攻击、建立伪基站或者接入非授权终端等等,造成通信质量下降以及信息泄露。
其二,网络设备脆弱。网络设备为小厂家生产,安全性不高,容易被黑客攻击。用户使用的物联网设备有安全漏洞,黑客利用这一条件传播恶意软件,从而攻击网络基础设施。
1.3 管理层面安全隐患
其一,不注重账号口令管理。无线通信网络认证用户身份的主要方法是确认账号和口令。但是,部分用户为了防止忘记,会使用默认密码,而且长期不更换密码,给黑客提供便利条件。
其二,用户缺乏网络安全意识。用户没有认识到网络风险,不能采取防范措施,发现有链接会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随意点击,盲目下载未知软件等,为不良企图分子提供了条件。
2.“互联网 +, 背景下常见的无线通信网络安全问题
2.1 网络破坏
网络破坏表现为计算机遭受病毒攻击,随着病毒进入到计算机系统中,计算机系统被损坏。计算机内部保存功能将会受到影响,使得整个系统出现失灵现象。一旦计算机遭受病毒的进攻,硬件系统受到影响,同时无法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这种状况下,使得用户诸多业务活动无法顺利推进,甚至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2 信息窃取
信息窃取一般采用的方式有两种,一个是网络木马,另一个是网络黑客。一旦用户重要信息泄露,不法人员可以应用信息做一些违法行为,给用户及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用户自身信息安全将不能得到保证,并且在信息窃取问题中,国家一些重要信息也会面临安全问题[3] 。如果国家重要信息泄露,会严重影响国家运行和发展。
2.3 虚假消息
虚假信息行为则是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在网络中发表一些不实言论,从而给用户网络安全造成影响。诸如,应用网络将虚假信息传递,对网络用户实施诈骗,给用户自身经济上造成损失。通过传递一些垃圾信息,让网络系统发生堵塞现象,给网络数据传递带来影响,使得用户在应用信息过程中不顺畅,并让用户网络速度遭受影响。
3. 公共无线通信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
3.1 技术防护
技术防护是确保无线通信网络安全的基础。采用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可以实现网络流量的智能监控和安全策略的动态调整。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采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建立安全通道,使用VPN 可以有效加密网络通信,防止数据被窃取;启用防火墙可以阻挡恶意攻击;定期更新设备和软件可以修复已知漏洞。使用 WPA3 加密协议提升无线网络安全等级,部署网络行为分析系统实时监测异常流量。同时,要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及时发现和修复安全隐患。鉴于技术防护的重要性,普通用户使用网络安全软件的时候,要做好技术防护工作,保证其具备较高的可靠性。
3.2 管理防护
其一,运行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是安全体系的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无线通信网络安全管理规范以在安全管理中发挥指导和控制作用。公共场所应该配备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检测和漏洞修复。相关权威机构应该制定相关标准,加强对公共无线通信网络的监管。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网络接入审批、安全事件响应、安全审计等流程[5] 。同时,要加强对网络运维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为顺利推进管理工作,还需要建立跨部门的安全协作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制定详细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同时,还要建立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威胁情报的及时传递和协同处置。
其二,实施用户安全教育。公众需要了解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如识别可疑无线通信网络、使用强密码、避免在公共网络进行敏感操作等。相关机构应该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用户教育是安全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帮助用户树立安全意识,
通过手机 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向用户推送网络安全使用指南。在公共场所设置安全提示标识,提醒用户注意网络安全。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问题。注意引导用户正确使用公共无线网络。例如,提醒用户避免在公共网络环境下进行敏感操作,使用VPN 等安全工具保护隐私。
结束语:
通过研究明确,用户享受“互联网 +, 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到公共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风险。只有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强化防护工作并对用户做好宣传教育等,使得所构建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真正意义地发挥其价值。这不仅需要技术人员的努力,更需要每个网络使用者的积极参与。互联网所塑造的是开放空间,公共无线通信网络维护网络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用户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能力,确保公共无线通信网络可靠运行,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芳,倪守娟,颜艳.基于改进强化学习的无线通信网络传输安全态势感知方法[J].通信电源技术, 2024, 041(6):195-197.
[2] 郝亚平,王伟.基于群组置换密码的无线保密通信网络安全分簇路由算法[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24,000(1):46-55.
[3] 马卓斌,李鑫,金冰鑫.基于关联规则算法的无线通信网络数据安全分类方法[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24, 043(2):119-122.
[4] 南作用,钟志刚,陈任翔,等.基于5G 无线通信的多层实时网络数据加密传输方法[J].电子设计工程, 2024,000(23):78-79.
[5] 巩潇,崔登祺,万彬彬,等.基于LoRa 无线网络的网络安全问题分析和实验验证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 2024, 037(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