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城市绿化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构建与应用

作者

杨柯娜

盈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云南德宏 679300

引言

城市绿化病虫害问题日益严峻,传统化学防治手段虽能快速控制虫害,但对环境与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构建绿色防控体系,采用生态友好型防治技术,是保障城市绿化健康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对提升城市生态质量意义重大。

一、城市绿化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构建的挑战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4 年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绿化病虫害防治形势严峻,年均发生面积超 1.2 亿公顷,而防治率仅为 75% 。在现有的防治手段中,化学防治占比高达 60% ,这种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治方式,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为例,在持续高强度化学防治的区域,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数量锐减 40%-50% ,城市绿地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群落结构也遭到显著破坏,土壤板结酸化问题加剧。同时,化学农药的滥用还导致美国白蛾、蚜虫等常见园林害虫抗药性显著增强,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产生多重抗性的虫群,形成“用药—害虫耐药—加大药量”的恶性循环。更令人担忧的是,化学农药通过雨水冲刷、地表径流等途径进入城市水体,某监测数据显示,使用化学农药的绿化区域周边河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出率高达 82% ,直接威胁城市水生态安全和居民饮用水质量。

反观生物防治领域,微生物农药、天敌昆虫等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率不足 20% ,远未发挥其应有的生态防治效能[1]。此外,城市绿化植物品种单一问题突出,据园林部门统计,部分城市绿化植物品种重复率超 70% 。这种同质化的绿化配置,使得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打折扣,一旦病虫害暴发,极易快速蔓延,加剧防控难度。种种数据与现象表明,传统防控模式已难以满足城市生态保护需求,构建新型绿色防控体系迫在眉睫[2]。

二、城市绿化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构建与应用策略

(一)生态调控技术应用

优化城市绿化植物配置,构建多样化生态群落。通过乔、灌、草多层搭配,形成立体复合生态系统,如上层种植栾树、香樟等高大乔木,中层配置紫薇、木槿等花灌木,下层点缀麦冬、葱兰等地被植物,这种三维结构不仅能提升绿地景观层次感,还能增加植物种类多样性,有效降低病虫害暴发概率。在植物品种选择上,应依据不同植物的抗虫特性科学布局,优先选用抗蚜虫的紫薇、抗白粉病的黄杨等抗性品种,同时结合色彩、季相变化进行搭配,例如将春季开花的樱花与夏季观叶的红枫组合,打造四季有景的生态景观。推广乡土树种种植是增强绿化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建议将乡土树种占比提升至 60% 以上。乡土树种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对本地气候、土壤条件适应性强,能显著降低养护成本并提升抗病虫害能力。既能延续地域生态特色,又能减少因引入外来物种引发的生物入侵风险。

在绿地养护管理方面,需建立标准化作业流程:春季重点做好修剪整形与施肥工作,促进植物健康生长;夏季加强灌溉与病虫害监测,及时清理染病枝叶;秋季集中清理枯枝落叶,减少越冬害虫基数;冬季进行树干涂白与包裹防护,降低冻害风险。通过系统化养护措施,可将病虫害发生率降低 30% 以上,实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3]。

(二)生物防治技术推广

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构建绿色防控核心体系。在鳞翅目害虫防治中,释放赤眼蜂是高效且环保的手段。具体操作时,可采用分批次释放策略,每公顷释放量控制在 15 万-20 万头,分 3-4 次投放,每次间隔 7-10 天,这样能使防治效果稳定在 70%80% 。对于地下害虫,白僵菌、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是理想选择,每亩使用 2-3 千克时,需配合细土拌匀后撒施,或与有机肥混合施用,可实现超 75% 的防效[4]。在天敌昆虫保护与利用方面,一方面要建立系统的天敌昆虫监测机制,定期统计瓢虫、草蛉等种群数量变化;另一方面,科学规划蜜源植物种植方案,优先选择花期长、花蜜丰富的品种,如波斯菊、紫花苜蓿等,按每 50 平方米种植 1-2 丛的密度配置,形成“天敌昆虫庇护带”。同时,优化园林植物群落结构,增加乔灌草复层种植比例,为天敌昆虫提供适宜的栖息和繁殖环境。通过以上措施,可使天敌昆虫种群数量增加 50% ,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频次 30% 以上。

(三)理化诱控技术创新

创新理化诱控技术。在昆虫信息素诱捕器的应用上,遵循精准化防控理念,针对不同害虫的生物学特性释放特异性信息素。以美国白蛾为例,该害虫具有极强的繁殖和扩散能力,对城市绿化植物危害极大。在其成虫羽化期(5-6 月),按每公顷设置 15-20 个诱捕器的标准,通过释放性信息素干扰成虫交配,诱捕效率可达 80% 以上,有效降低虫口密度。太阳能杀虫灯的推广应用,则充分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特点,实现绿色防控。每盏灯覆盖面积约 30 亩,采用高效能太阳能板供电,无需外接电源,节能环保。经实际监测,每晚可诱杀斜纹夜蛾、金龟子等多种害虫,显著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40% ,既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又保护了害虫天敌。

针对蚜虫、粉虱等体型较小、趋色性强的害虫,黄色诱虫板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亩悬挂 20-30 块黄色诱虫板,其表面涂覆特殊黏胶,可高效粘附害虫。同时,结合不同害虫的趋色差异,可搭配蓝色诱虫板防控蓟马,形成立体化色板诱捕体系,显著提升防控效果。积极探索新型诱控技术,如研发含植物源引诱剂的复合诱捕装置,模拟害虫寄主植物的气味吸引目标害虫;应用声波诱捕技术,针对特定害虫的趋声特性,通过播放特定频率声波聚集害虫后集中处理,进一步丰富理化诱控技术体系。

结束语

构建城市绿化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是实现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体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指导方针,通过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病虫害防治网络。在生态调控层面,通过优化植物配置,构建多样化的植物群落,提升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合理调整修剪、灌溉等养护措施,增强植物自身抗逆性,为城市居民营造空气清新、生态友好的宜居空间,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景观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顾元军,黄庆庆.桦树绿化施工养护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对策研究[J].种子科技,2025,43(6):108-110.

[2]杨海萍.不同修剪技术在街道行道树大树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25,(4):223-225.

[3]孔建鹏,张哲.曲阜地区侧柏播种育苗及绿化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5,28(1):132-134.

[4]薛青卓.吉林市城市绿化中的花草养护技术研究[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5,28(1):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