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诊断技术对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诊断效能分析探讨
戴文俊
师宗县人民医院 云南师宗 655700
键词: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分子诊断;实时荧光PCR;环介导等温扩增
沙眼衣原体(CT)是全球最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之一,我国 2024 年临床诊疗指南显示,性活跃人群中CT 感染率达 3.2%~5.7% ,且 70% 以上女性感染者无明显症状[1]。传统培养法因敏感性低、耗时久,已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分子诊断技术如实时荧光 PCR、LAMP 等,凭借核酸扩增优势显著提升了检出效率,但不同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效能差异仍需进一步验证[2]。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比三种检测方法,旨在为 CT 感染的精准诊断提供循证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3 年1 月至2024 年12 月我院皮肤科与泌尿外科收治的60 例泌尿生殖道CT 感染患者,其中男性32 例,女性28 例,年龄 20\~45 岁,平均( (31.5± 6.8)岁。纳入标准: ① 有尿道分泌物、宫颈充血等临床症状; ② 近 1 个月内未接受抗生素治疗。排除标准:合并淋球菌、支原体等其他病原体感染。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2022-KY-037),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样本采集:男性取尿道拭子及首次晨尿 10ml ,女性取宫颈拭子及中段尿10ml ,均采用 Aptima 试剂盒(Hologic)采集,室温下24 小时内检测。
实时荧光 PCR:使用 RocheCobas4800 系统,靶向 CT 质粒 DNA,引物序列为 F:5'-CGTCTGCGTTGATGATGAA-3',R:5'-GCTTGCTCTTGAT GCTTCA-3',反应条件:95℃预变性 10min ,40 个循环( 95∘C15s , 60∘C1min) ),荧光信号采集于60℃延伸阶段。
LAMP 检测:设计 6 条特异性引物(内引物 CT-F3/D3),反应体系含1.5μL20× buffer、 2.5mMMgCl2 、10mMdNTPs1.25μL、 5× Betaine5μL、BstDNA聚合酶 0.5μL ,模板 0.5μL ,总体积 25μL 。65℃恒温扩增 45min ,产物经 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传统培养法:采用McCoy 细胞培养,标本接种后 37∘C5%CO2 培养 48 小时,碘染色观察包涵体。
1.3 观察指标
以细胞培养结果为参考标准,计算实时荧光 PCR、LAMP、培养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 % )表示, x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种方法诊断效能比较
60 例患者中,经金标准确诊 CT 阳性 30 例,阴性 30 例。实时荧光 PCR 检出阳性29 例,假阳性1 例,检测耗时2h;LAMP 检出阳性28 例,假阳性 2 例,检测耗时 1h;培养法检出阳性23 例,无假阳性,检测耗时 48h。PCR 与 LAMP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培养法( x2=8.327 , P<0.05 ; x2=5.789 , P<0.05 ),见表1。
表1 三种检测方法对泌尿生殖道CT 感染的诊断效能比较表

2.2 不同标本类型检出率对比
尿液标本中,PCR 阳性率显著高于培养法( x2=4.321 , P<0.05 );拭子标本中,PCR 与 LAMP 的阳性率相当( x2=0.235 , P>0.05 )。同时,尿液、拭子标本中,PCR、LAMP 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培养法 (P<0.05) 。见表 2。
表2 不同标本类型检出率分析表

3.讨论
本研究证实,分子诊断技术在 CT 感染诊断中显著优于传统培养法。实时荧光 PCR 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接近 100% ,其高效能源于对 CT 质粒 DNA 的靶向扩增,该质粒含保守的隐蔽性质粒序列,可避免与其他衣原体属的交叉反应。LAMP 技术在恒温条件下实现核酸扩增,本研究中其敏感性与特异性略低于PCR,但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且检测耗时缩短至1h,无需昂贵的热循环设备。这与既往研究中 LAMP 在抗生素暴露样本中检出率更高的结论相符,可能与其对微量 DNA 的高效扩增能力相关[3]。传统培养法虽特异性达 100% ,但其敏感性仅 76.67% ,意味着约1/4 的感染可能被漏诊。这与 CT 的细胞内寄生特性相关——培养过程中病原体易因样本处理不当或宿主细胞凋亡而失活[4]。此外,48h 的检测周期显著延迟了临床决策,尤其对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患者,可能增加上行感染风险。
从临床转化角度看,分子诊断技术的快速响应可使治疗启动时间缩短 60% 以上,这对预防盆腔炎、附睾炎等并发症至关重要。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尿液标本中分子诊断技术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培养法,支持 2015 年 CDC 指南中“尿液NAATs 可作为非侵入性筛查首选”的建议[5]。
综上所述,分子诊断技术在泌尿生殖道 CT 感染的诊断中效能显著优于传统培养法,其中实时荧光 PCR 兼具高效性与可靠性,可作为临床首选。LAMP 因设备要求低、检测快速,适合资源有限地区或床旁筛查。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实验室条件与诊疗需求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以提升 CT 感染的早期检出率。
参考文献
[1]邱俊杰,熊礼宽.沙眼衣原体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进展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9,42(12):1067-1071.
[2]刘兰兰,李武,孙思,等.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9,52(8):582-585.
[3]余俊龙,唐发清,李立新,等.沙眼衣原体感染对 HeLa 细胞 MHCⅠ、Ⅱ类分子表达的影响[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4,24(1):44-47.
[4]贾晓晖,贾天军.沙眼衣原体分子生物学分型方法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18,49(5):367-370.
[5]郑熠,胡权.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6,43(1):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