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就业指导方向转型研究
卢曦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1450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旨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地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就业指导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方向的转型对于引导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就业指导方向转型的必要性
2.1 满足农村人才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掌握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的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强、适应面广等特点,能够在农村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教育普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农村地区人才短缺问题较为严重,尤其是缺乏具备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通过就业指导方向的转型,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可以填补乡村人才短缺,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2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学历层次上与本科生存在差异,在技能技术上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在就业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转向对人才需求更加迫切的农业基层,有助于缓解高职毕业生现有的就业竞争压力,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3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加入,可以为农村地区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促进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就业指导方向的转型,能够引导毕业生将个人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实现人才与乡村资源的有效对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就业指导方向转型面临的挑战
3.1 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困难
长期以来,学生和家长普遍存在“读了大学就等于高薪、铁饭碗”的传统观念,认为农村就业环境差、发展空间小,不愿意到农村就业。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高职院校在引导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时面临较大阻力。
3.2 农村就业环境有待改善
虽然近年来农村地区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地区的创业环境相对不够成熟,缺乏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融资渠道以及市场支持,这使得毕业生在农村就业创业时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3.3 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大多缺乏农村就业创业的实践经验,对农村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等了解不够深入,难以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就业指导服务。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就业指导方向转型的策略
4.1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4.1.1 加强就业教育
高职院校应将就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举办就业讲座、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和农村发展前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例如,可以邀请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学者、成功创业者到校开展讲座,分享农村就业创业的经验和故事,激发学生对农村就业创业的兴趣。
4.1.2 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到农村地区开展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农村的生活和工作,了解农村的发展需求和就业机会。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农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改变他们对农村就业的偏见。
4.2 优化就业指导服务
4.2.1 建立农村就业信息平台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及时收集和发布农村就业创业信息,建立农村就业信息平台。通过平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农村就业岗位信息、创业项目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等,方便学生了解和选择。
4.2.2 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对于有意愿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学生,安排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制定职业规划、撰写简历、准备面试等。
4.3 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4.3.1 开展培训
定期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农村就业创业相关的培训,邀请农村产业发展专家、创业导师等为教师授课,提高教师对农村就业创业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
4.3.2 引进人才
引进具有农村就业创业实践经验的人才担任就业指导教师,充实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同时,鼓励教师到农村地区挂职锻炼、参与农村项目研究,积累实践经验。
4.4 深化校企合作
4.4.1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应与农村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就业岗位等。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农村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4.2 开展订单式培养
根据农村企业的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实践教学环节,都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提高就业的针对性和稳定性。
4.5 争取政策支持
4.5.1 加强与政府沟通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与合作,积极争取政府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例如,争取政府出台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如提供住房补贴、税收优惠、创业贷款等。
4.5.2 参与政策制定
高职院校应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通过参与政策制定,使政策更加符合农村实际需求,为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五、案例分析——以某高职院校为例
5.1 转型背景
某高职院校地处农村地区,周边农村产业发展迅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然而,该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比例较低,就业指导方向与农村需求存在脱节。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该校决定对就业指导方向进行转型。
5.2 转型措施
5.2.1 加强就业教育
该校将就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了乡村振兴与就业创业课程,邀请当地农业企业家、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到校开展讲座,分享农村就业创业的经验和故事。同时,组织学生到周边农村开展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让学生了解农村的发展需求和就业机会。
5.2.2 建立农村就业信息平台
该校与当地政府、农村企业合作,建立了农村就业信息平台。平台实时发布农村就业岗位信息、创业项目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服务。同时,学校还安排专人负责平台的维护和管理,及时更新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六、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方向的转型是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争取政策支持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高职就业指导方向的转型,引导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然而,就业指导方向的转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高职院校、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未来,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峥嵘,刘日铭,项俊华,等.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本科学生面向乡村就业创业的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2024(23):1-3.
[2]陈良.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高职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4(4):44-47.
作者简介:卢曦(1983 年 10 月)女,汉族,籍贯中牟县,本科,初级助教,就业创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