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运用农耕文化,优化农村小学劳动课程建构与实施的策略探究

作者

张夫玉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梅花中心小学223900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这些资源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经验,是农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宝贵财富。如何将农耕文化融入劳动课程,优化课程建构与实施,成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农耕文化融入农村小学劳动课程的价值

(一)传承传统文化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民俗风情。将农耕文化融入劳动课程,能让农村小学生接触传统农具使用、节气知识、农耕技艺等内容,了解犁、耙、风车等农具的功能与操作方法,知晓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习传统农作物种植与收割技巧。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能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农耕文化的传承者,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二)培养劳动素养

农耕劳动涵盖播种、施肥、除草、收割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付出辛勤努力和掌握一定技巧。学生参与农耕劳动课程,在翻土、播种、浇水等实践中,能锻炼体力与耐力,学会使用各种农具,掌握农业生产技能。同时,在应对农作物病虫害、天气变化等问题时,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劳动品质,全面提升劳动素养。

(三)增强乡土认同

农村学生生于斯长于斯,农耕文化是他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课程中的农耕实践,学生能深入了解家乡的农业生产特点、农作物品种和农耕习俗,与土地、家乡建立更深厚的情感联系。例如参与家乡特色农作物的种植与加工,会让学生对家乡产生更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当前农村小学劳动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模糊

部分农村小学对劳动课程重视不足,课程目标设置缺乏明确性与系统性。一些学校将劳动课程简单等同于体力劳动,仅关注学生是否完成清扫教室、校园卫生等任务,忽视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培养。课程目标未结合农村实际与农耕文化特色,导致劳动课程与农村学生生活经验脱节,无法有效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当前农村小学劳动课程内容存在城市化倾向,大量引入城市劳动教育内容,如手工制作、家政服务等,却对农村本土的农耕文化资源挖掘不足。课程中很少涉及当地特色农作物种植、传统农耕技艺传承等内容,学生学到的劳动知识与农村实际生产生活需求不匹配。例如在劳动课程中,学生学习插花、烘焙等城市劳动技能,却不了解家乡水稻、小麦的种植管理方法,使得劳动课程实用性大打折扣。

(三)课程实施形式单一

农村小学劳动课程实施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劳动知识和技能,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实践操作机会。即使开展实践活动,也局限于校园内的简单劳动,如打扫卫生、给校园植物浇水等,未能充分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农场等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农耕劳动实践。此外,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缺乏整合,未能形成教育合力,影响教学效果。

三、运用农耕文化优化农村小学劳动课程建构与实施的策略

(一)明确课程目标,融入农耕文化内涵

结合农村实际制定目标:依据国家劳动课程标准,结合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农耕文化传统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具有农村特色的劳动课程目标。在低年级阶段,设定“认识常见农作物和农具,了解简单农耕劳动流程”的目标;在高年级阶段,设定“掌握当地特色农作物种植技术,能运用传统农耕智慧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同时,将劳动价值观培养融入其中,如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突出核心素养培养: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在课程目标中体现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通过农耕劳动实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扎实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鼓励学生在农耕过程中尝试创新,如探索新的农作物种植方法、改良传统农具使用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开发校本课程,挖掘农耕文化资源

组织教师、当地老农和文化专家,深入挖掘当地农耕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可涵盖当地特色农作物种植、传统农具使用与制作、农耕民俗文化等方面。例如,编写《家乡的农耕文化》校本教材,介绍家乡常见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种植技巧,展示传统农具的历史与操作方法,讲述与农耕相关的节日习俗和民间故事。

(三)拓展实践场所,增强劳动实践体验

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拓展劳动实践场所。除校园内的劳动基地外,与当地农场、农户合作,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到农场参与农作物种植、养殖等劳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农业生产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农事劳动,如帮助家长种植蔬菜、喂养家禽,将劳动课程延伸到家庭和社会。

(四)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元化评价主体: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教师从专业角度对学生劳动技能、知识掌握和劳动态度进行评价;学生通过填写自评表,反思自己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学习他人优点,指出存在的不足;家长对学生在家中的劳动表现进行评价,如参与家庭农事劳动、家务劳动的情况。

多维度评价内容:评价内容涵盖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过程与方法、劳动态度与习惯、劳动成果与创新等多个维度。不仅关注学生对农耕知识的掌握和劳动技能的提升,还要评价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劳动态度是否积极、劳动习惯是否良好。对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和创新表现给予充分肯定,如学生种植的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或提出了新的农耕方法和创意,都应在评价中予以鼓励。

四、结论

运用农耕文化优化农村小学劳动课程建构与实施,是提升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明确课程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创新实施方式和完善评价体系,能将农耕文化深度融入劳动课程,使劳动课程更具农村特色和教育价值。在实际教学中,农村小学应充分利用农耕文化资源,不断探索和创新劳动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乡土情怀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应给予农村小学劳动课程建设更多支持,共同推动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怡婷.农耕课程:在田野上的劳动之“根”[J].小学教学研究,2020(18):85-87.

[2]林建刚,于强.乡村农耕文化的劳动教育价值及其创新发展[J/OL].民族教育研究:1-7

本文系江苏省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农耕文化背景下农村小学劳动课程建构与实施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Q2023JKG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