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创业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杨小容 范云峰

长江师范学院 人事处 408100

摘 要:本文从“双创”时代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探讨了创业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时代价值,提出了培养学生具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经世济民、达人达己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创业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提出了将将责任担当、创业精神、团队精神、法律意识等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了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完善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设计,建设创新创业课程实践基地,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关键词:创业管理;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创业管理》以让学生了解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具有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团队,改革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整合提升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创业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时代价值

1.是“双创”时代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

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课程是落实国家“双创”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举措,必然要求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将责任担当意识、守法经营和团队精神融入到课程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2.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要求:“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大学生创业管理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课程,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更好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具有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3.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要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创新创业必须根植于社会需要,体现时代需求和发展趋势,创业者更需要有时代担当、使命担当,要有爱国爱民情怀,要有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社会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创新创业课程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二、创业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

1.培养学生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国情怀和较高的政治素质。结合创新创业知识教学和创新创业案例教学,创新创业国际形势、时代背景以及创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分析,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国家命运、公司前景和投资收益是紧密相连的,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爱国情怀和较高的思想素质。

2.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经世济民、达人达己的人生价值导向,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业投资是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的。结合创新创业知识的教学、企业使命及社会责任的案例教学和创业实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在信息时代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业仅追求盈利目标反而是不容易实现的,必须要勇于追求,敢于担当,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有经世济民、达人达己的价值导向。

3.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公平竞争意识。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正确面对、理解社会竞争,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是创业投资人特别珍贵的品质。创业不可回避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法则和市场主体的逐利性。创业竞争激烈,压力大。本课程将以成功创业者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案例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既要关注创业者素质能力提升和经营策略培养,又要注重社会公平、社会服务,培育学生具有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等职业素养。

4.教育学生深入社会,关注现实问题,脚踏实地创新创业,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信息时代商业机会和商业模式的千变万化。社会对“新富”“暴富”舆论,导致高校创业类课程比较关注创业者的投资眼光、机遇把握等素质能力提升,重视培养学生“敢闯会创”创业精神,但容易导致学生急功近利。课程改革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脚踏实地,诚实经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三、创业管理课程深挖“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大学生创业管理》课程深挖思政元素,优化思政教学内容。

1.强化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创新创业形势分析时,引导大学生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切实把握我国改革和开发发展大趋势;引导了解和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社会发展现实问题,关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强化时代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辩证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2.强化创业精神。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强化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培养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勇立潮头、敢于挑战、敢于竞争、不怕失败“敢闯会创”的创业精神;强化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精打细算、严控成本,注重风险意识。

3.强化团队精神。创业需要组建团队,搭建领导班子,领导班子要有大局意识;选好合作伙伴,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育团队协作精神;明确责权利,把个人工作和团队目标联系在一起,培育团队服务精神;要发扬团队民主,注重建立健全奖励及激励机制,不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4.强化政策与法律意识。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都有很多优惠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引导学生了解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利用政策优惠条件。要求学生必须遵纪守法,强化学生合法经营、依法纳税意识。

四、丰富课程资源,优化“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课程建设需要不断优化课程资源。需要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要求,优化课程思政优质资源,营造“思政”教学环境

1.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修订《大学生创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国家政策,勇担社会责任,培养团队精神,合法经营、诚信经营、敢于竞争、勤俭节约、依法纳税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

2.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创业管理》网络课程资源。加强课程网站建设,丰富和完善网课电子教材、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考试题库、经典案例及分析等教学辅助资源,注重挖掘课程资源的思政元素,凸显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

3.优化课程设计,增强课程教学吸引力。根据新大纲,按照社会实践课程要求,制定新教学计划,优化设计课程教学,从课程导入、主题演讲、案例分析、学生团队项目分析和教学效果检测等各个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将思政元素融入创业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敢闯会创”的大学生。

4.建设创新创业课程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创业实践。利用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经管中心,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训;与企业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提升学生对企业责任和创业精神的认识和了解;与地方创新创业科技孵化园合作,引导有条件的大学生团队入驻孵化园,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

5.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力,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通过加强课程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提高教师思政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改革的主体责任意识;通过加强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提高课程教师课程设计和使用现代教学方法的能力;通过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搭建课程组教师教学和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交流与合作,增强团队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提高教师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

基金项目:2021年重庆市教改重点项目“《大学生创业管理》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编号:201043S);2022年重庆市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大学生创业管理》;2023年湛江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三核心、八融入’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作者简介:杨小容,女,重庆忠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创业企业管理、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