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杜书瑶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044000
引言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机械制图》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承载着技术与价值观的双重任务。通过将思政内容融入到课程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可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技术人才。因此,探讨《机械制图》课程的思政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
1 当前教学模式的特点
1.1 传统机械制图教学的局限性
首先,传统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往往集中在机械制图的基本技能和规范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能够掌握必要的制图技巧,但对于机械制图背后的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缺乏深入理解。这使得他们在未来的职场中,可能对自身工作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难以形成全面的职业素养。其次,传统模式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课堂上往往采用教师主导的单向讲授方式,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较低。这种封闭的学习环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此外,思政内容的缺乏,导致学生对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认识不足。
1.2 思政内容融入现状
在当前的机械制图教学中,思政内容的融入尚处于初步阶段。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尝试将国家政策、社会发展与机械制图结合,强调相关的价值观念和职业伦理,但这种融合效果及其系统性仍有待加强。许多课程仍然保持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思政教育未能真正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教师在实施思政教育时面临困难,导致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感知度不高。因此,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需要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以便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学生思政认知的现状
2.1 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态度
总体而言,许多高职学生对思政教育持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他们普遍认为思政课程内容与专业学习存在脱节,往往缺乏对思政教育实际意义的深入理解。这种态度源于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认知不足以及教学形式的单一,例如,课堂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学生的参与感较低,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部分学生对思政知识的实际应用和价值认识模糊,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2 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的关系
尽管机械制图属于专业技能学习的范畴,但思想政治与专业学习之间并不应当被视为相互独立的关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往往难以意识到两者的结合与互动;例如,机械制图所涉及的设计伦理、工程安全、社会责任等问题,实际上都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切入点。然而,由于当前教学实践中思政内容的缺乏,学生对这些关系的认识较为模糊,导致他们在专业学习中无法形成全面的价值观。
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探索
1 课程内容的思政融入
1.1 课程教学大纲的调整
课程教学大纲是实现思政教育融入的重要基础。为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应对《机械制图》课程大纲进行系统的调整,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具体要求。例如,可以在教学目标中增加有关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思政内容的具体描述,确保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思政教育目标。此外,在课程安排上,结合实际案例,设置专题讨论和反思环节,引导学生从机械制图的角度思考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提升他们对思政内容的关注度和认知水平。
1.2 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案例
将思政教育有效结合到具体知识点中,是推动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方式。例如,在讲解机械制图中的符号和标准时,可以引入相关的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强调这种标准化对于保证安全和提升效率的重要性,继而引导学生思考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通过案例分析,如结合国内外在工程项目中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的事故,激发学生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视,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思考。此外,在讨论产品设计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产品对社会与环境的影响,鼓励他们树立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 创新教学方法
2.1 项目式学习法的应用
项目式学习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它通过实境项目的实施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培养其综合素质。在《机械制图》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与实际工程项目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和设计。在项目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运用机械制图的技能,还需考虑设计的社会影响、环保要求和工程安全等思政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和社会责任的关系,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互动式课堂讨论的开展
互动式课堂讨论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和思维碰撞。在《机械制图》课程中,教师可以围绕特定的机械制图案例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进行辩论。通过设置与思政相关的问题,例如“在设计中如何平衡美观与实用性”或“如何让制图作品符合环保标准”,激发学生对相关价值观念的思考。这种讨论不仅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帮助他们认识到个人在社会和职业中的角色。
三、课程思政效果评估
1 教学效果的指标体系
为了有效评估高职《机械制图》课程中思政教学的效果,首先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教学效果指标体系。此体系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还需涵盖思政认知、专业态度和综合素质等多个维度。具体而言,可以设定以下几个主要指标: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测验和考试评估学生对机械制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思政知识的理解水平。思政认知水平:通过问卷调查评估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包括对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理解。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互动、讨论以及项目学习中的积极性,从而评估其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2 评估方法及结果分析
为了实施上述指标体系,需要制定具体的评估方法。首先,可以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效果评估。例如,通过定期的测验和期末考试来量化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使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反馈。同时,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讨论积极性,以便做出更全面的分析。在结果分析中,关键在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深入解读。例如,如果学生在思政知识考核中成绩较高,而在课堂参与度上却表现一般,这可能表明思政内容未能有效融入日常教学中。
四、总结
本文探讨了在高职《机械制图》课程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通过分析当前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思政认知,提出了结合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实践探索表明,思政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2024 年度院级课题: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编号 JY2024002
参考文献
[1]张欢唱,吴志强.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讨与实践[J].时代汽车,2024,(12):70-72.
[2]李娇.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施[J].农业工程与装备,2024,51(02):39-41+44.
[3]王亚平,李莎,刘冬梅.高职《机械制图与 CAD》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8):179-180.
[4]叶树婷.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思政融合研究[J].模具制造,2025(4).
[5]张涛,曾行,吴昊.《机械制图与 CAD》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职业教育发展,2025,14(5):6.DOI:10.12677/ve.2025.14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