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学视角简析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杨春娣
营口市农业工程学校 辽宁营口 115009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美学是其灵魂所在。在高职院校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技能训练,忽视美学教育,导致学生设计作品缺乏美感与创意。因此,从美学视角探索高职院校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是适应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建筑人才的必然要求,对于提升建筑行业整体美学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一、美学视角在高职院校建筑学课程中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设计创新能力
在高职院校建筑学课程中,美学视角为学生的设计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思路。传统的建筑学教学侧重于技术规范与实用功能的传授,学生虽能掌握基本的建筑设计技能,但在设计时往往缺乏独特性与创新性。而美学涵盖了艺术、哲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知识,当学生从美学视角去审视建筑时,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
例如,在学习建筑造型设计时,学生了解到黄金分割比例在建筑美学中的应用,这不仅使他们掌握了一种形式美的法则,更启发他们在设计中探索比例与尺度的变化,创造出更具视觉吸引力的建筑外形。美学中的色彩理论也能帮助学生在建筑外观与室内空间色彩搭配上,突破常见的搭配模式,通过色彩的对比、调和等手法,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氛围,从而提升设计作品的创新性与感染力。
(二)增强学生对建筑文化的理解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建筑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美学视角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文化信息,增强对建筑文化的理解。从历史建筑美学角度,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柱式结构、比例关系以及雕刻装饰,了解古希腊的民主精神、对人体美的崇尚以及高超的工艺技术[1]。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四合院的布局体现了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儒家思想,其建筑装饰如木雕、砖雕、石雕等,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承载着吉祥寓意、家族传承等文化信息。
通过对这些建筑美学元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念,认识到建筑不仅是物质实体,更是文化的象征。这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设计中,尊重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和创新建筑文化,避免设计出千篇一律、缺乏文化底蕴的建筑作品。
(三)满足社会对建筑美学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建筑美学的要求日益提升。建筑不再仅仅是满足居住和使用功能的场所,更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表达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从城市地标建筑到普通住宅小区,从商业综合体到文化场馆,人们对建筑的外观造型、空间布局、环境融合等美学方面都有了更高的期待。
高职院校培养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将来大多会投身于建筑设计、施工等一线岗位,他们的美学素养直接影响到建筑产品的质量。只有具备良好美学素养的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社会审美需求的建筑作品,为城市增添美丽的风景线,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例如,一些注重美学设计的住宅小区,通过合理的景观规划、富有特色的建筑外观设计,吸引了众多消费者,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对建筑美学的重视以及需求。
二、基于美学视角的教学改革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的高职院校建筑学课程教学内容,多以建筑技术类课程为主,如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等,而美学相关课程相对较少。为了从美学视角提升教学质量,需要优化教学内容,增加美学史、美学原理等课程的比重。在美学史教学中,向学生系统介绍西方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时期的建筑美学风格演变,以及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的发展脉络,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建筑美学的特点与形成背景。
美学原理课程则可以深入讲解形式美法则、审美心理、艺术哲学等知识,使学生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为建筑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例如,在讲解形式美法则中的对称与均衡时,结合大量建筑实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建筑如何运用对称与均衡原则来营造稳定、和谐或富有动感的视觉效果。同时,在其他专业课程中也应渗透美学教育,如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美学原理进行方案构思与设计优化。
(二)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建筑学教学方法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充分理解和掌握美学知识。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美学教学效果的关键。案例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案例,如悉尼歌剧院、苏州博物馆新馆等,从美学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分析悉尼歌剧院独特的风帆造型在建筑造型美学上的创新之处,以及其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之美;探讨苏州博物馆新馆如何运用传统江南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美学的完美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分析能力。
实地考察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建筑、现代地标建筑以及优秀的住宅小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建筑的美学魅力。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教师可以现场讲解建筑的美学特点、空间感受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审美体验。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建筑学教学。通过VR 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风格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增强对建筑美学的理解和体验。
(三)完善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建筑学课程评价体系里,学生设计成果的评判天平过度倾向于技术规范与功能要求。比如在图纸审核时,主要聚焦墙体厚度是否达标、房间面积分配是否符合标准功能需求等,对美学维度的考量只是浮于表面。但在如今,社会对建筑美学的追求日益高涨,这样的评价体系已无法满足培养具备高美学素养建筑人才的需求[2]。因此,完善评价体系、加入美学指标权重迫在眉睫。
在评价学生的建筑设计作品时,应全面考量。在建筑造型方面,创新性与美感十分关键。独特新颖的造型能成为城市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人们的目光。空间布局不仅要合理舒适,还需具备美学表达,像开放式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巧妙过渡,能给使用者带来愉悦的体验。色彩搭配协调能营造出特定氛围,而建筑蕴含的文化内涵则是其灵魂所在,能让建筑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以建筑设计课程作业评价为例,将美学指标权重设定在 30%‰ 。在具体细分中,建筑造型创新性与美感的 10%-15% ,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大胆创新;空间布局合理性、舒适性与美学表达的 10%-15% ,让学生关注空间给人的感受;色彩搭配协调性与文化内涵体现的 5%-10% ,引导学生重视色彩与文化元素的运用。
评价主体多元化同样重要。学生自评能让他们自我反思,发现自身设计的优缺点;互评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拓宽设计思路。邀请企业设计师和行业专家参与,能带来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与需求,让学生明白市场对建筑美学的期待,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美学视角的高职院校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通过多方面的改革实践,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美学素养。但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还需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创新,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和美学发展趋势,不断完善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让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建筑人才在美学引领下,为建筑行业注入更多活力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梁海,徐喜辉.房屋建筑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基于FT 理念下的项目任务制的人才培养[J].山西青年,2024,000(001):78-80.
[2]双军邢,瑞萍许.基于建筑设计相融合的建筑物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0,003(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