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施工质量控制及重点技术把控
孙宏伟
身份证号码:230223197610081814
引言
在城市生态建设与人居环境优化进程中,风景园林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不仅为城市增添美学价值、提供休闲活动空间,还在维系生态平衡与延续城市文脉方面具有独特意义。实践过程中,由于风景园林工程涵盖多专业交叉协作,施工技术环节较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观呈现效果与实际使用感受。故而,通过系统性的质量管控措施,对关键施工技术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是实现风景园林项目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1 风景园林施工的特点
风景园林施工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综合性,具体而言,在施工开始之前,施工人员负责对设计图纸进行剖析,并领会后续工作的大致要点,从而打造出以改善人们生活环境为主题的施工作业。因此,施工作业一旦开始,应当严格落实风景园林的综合建设工作,将自然状态、现代建筑紧密联系到一起,促使人们感知到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以此激发人们投身于大自然风景的热情,提升人们的归属感、满意度,增强人们的生活品质,营造和谐共生的城市绿洲。
2 施工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2.1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1.1 工序质量控制
建议构建完善的工序验收机制,通过验收环节确保各工序衔接有序。以铺装工程为例,基层处理完成后,可对平整度、密实度等指标进行细致检测,达标后再开展面层铺设工作。针对混凝土浇筑、苗木栽植等关键工序,或许可以考虑加强现场监督,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操作问题。
2.1.2 人员管理
为提升施工质量,可尝试加强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与质量意识教育。对于焊工、电工、绿化工等特殊工种岗位,宜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通过明确各岗位职责,建立质量考核与绩效关联机制,能够有效激发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助力施工质量提升。
2.2 施工后的验收与养护
2.2.1 竣工验收
依据相关规范及合同约定,对工程实施系统性查验。从景观呈现效果、工程建造质量到功能实现情况,均纳入验收考量范畴。以园林建筑结构稳固性、给排水系统运行流畅度、植物群落搭配协调性等作为重点检查维度。若发现与验收标准存在偏差之处,将与施工单位充分沟通,协同推进整改工作,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2.2.2 养护管理
为保障园林景观长效品质,宜制定贴合实际需求的养护方案。在植物养护层面,涉及水分管理、养分补充、形态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常规工作;园林设施维护方面,则需定期开展检查、修缮及清洁等工作。通过精细化养护举措,不仅有助于延长园林景观使用寿命,还能持续提升其观赏价值与实用效能。
3 风景园林施工重点技术把控
3.1 地形塑造技术
3.1.1 土方工程施工
地形塑造是风景园林施工的基础,土方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后续景观效果与排水功能。在土方开挖过程中,严格控制开挖深度与坡度,确保符合设计要求。采用分层开挖、分层压实的方法,防止土方坍塌与沉降。例如,在塑造微地形时,可利用测量仪器精准控制地形标高,保证地形起伏自然流畅。
3.1.2 排水系统构建
合理设计排水系统,是避免地形积水、保护植物生长的关键。排水方式包括明沟排水、暗管排水、盲沟排水等,需根据地形、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排水方式。例如,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可设置盲沟与暗管相结合的排水系统,将多余水分及时排出。同时,确保排水系统与市政管网有效衔接,避免出现排水不畅的问题。
3.2 植物配置技术
3.2.1 苗木选择与栽植
在苗木选择环节,不妨将目光更多投向与本地生态环境相契合的品种。基于因地制宜的考量,乡土树种往往能够展现出更为良好的适应性,有助于提升苗木的整体成活率。而在苗木栽植过程中,各个步骤均需审慎操作。从挖穴、修剪,到定植、浇水,每个环节都对苗木的生长态势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例如,苗木的栽植深度若能稍高于原土球高度,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积水烂根的风险;修剪时着重保留苗木骨干枝,适度去除病弱枝、过密枝,或许能够有效减少水分过度蒸发。
3.2.2 植物群落构建
打造植物群落时,若能充分考虑植物的层次感与季相变化,或许可以营造出更为丰富的景观效果。依据植物各自的生态习性与观赏特性,将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尝试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结构。同时,若能留意不同季节植物的花期更迭与叶色转变,或许能够创造出四季皆有景致可赏的园林景观。例如,春季点缀樱花、桃花等观花植物,秋季选用银杏、枫树等观叶植物,或许能为园林增添独特的季节韵味。
3.3 水景营造技术
3.3.1 水景结构施工
水景工程涵盖水池、喷泉、溪流等不同形式,其结构施工质量对水景设施的安全性与使用寿命有着重要影响。在水池施工环节,池底与池壁的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不容忽视,需通过合理技术措施降低裂缝、渗漏风险。一般可选用防水混凝土材料,并辅以伸缩缝、止水带等构造设计提升防水性能。而喷泉工程施工时,管道稳固安装与喷头精准定位是关键,这些细节对呈现美观协调的喷水效果至关重要。
3.3.2 水循环与水质处理
为保障水景水体健康状态,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循环系统十分必要,其能够有效维持水体流动,延缓水质劣化进程。通常可借助水泵、管道及过滤设备搭建循环体系,并定期对水体开展净化处理工作。实践中,生物滤池、紫外线消毒等技术的应用,可实现水中杂质、藻类及细菌的有效去除,助力保持水体洁净通透。此外,水景水位的合理调控也值得关注,恰当的水位控制有助于兼顾景观观赏价值与使用安全性。
3.4 园林铺装技术
3.4.1 基层处理与面层铺设
在基层施工阶段,建议优先确保地基压实度达到相关标准,合理选用级配砂石、混凝土等材料进行铺设,并通过充分振捣使其密实。而在面层铺设时,可着重关注铺装材料的拼接缝隙、平整度与坡度控制。比如,石材铺装可根据实际需求,谨慎选择干铺或湿铺工艺,以此保障石材的稳固性与表面平整度;对于透水铺装,也可将透水性能作为施工重点,助力雨水有效下渗。
3.4.2 色彩与图案设计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或许可以结合不同功能区域的特性,针对性地挑选铺装材料与图案样式。像是在休闲广场区域,尝试采用色彩明快、图案丰富的铺装设计,以增添活泼氛围;而在幽静的园路部分,则可考虑运用淡雅色调、简洁图案的铺装方案,以此传递宁静意境。与此同时,适当注重铺装材料的质感搭配,或许能为景观带来更丰富的层次感与视觉体验。
结束语
风景园林施工质量的把控及关键技术的运用,本质上是一项涵盖施工各环节的综合性工作。若能搭建科学合理的质量管控框架,扎实做好施工筹备、过程监管与后期验收养护等工作,同时在关键技术环节严格把关,有望显著提升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品质,从而打造出在生态功能、社会价值与艺术美感方面都有良好表现的景观项目。在新材料、新技术不断迭代更新的当下,风景园林施工的质量管控与技术实践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或许需要业内人士不断探索、积极创新,以此推动风景园林行业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宋海涛.风景园林绿化工程现场施工与管理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2,7(4):157-15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