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非遗“汉调桄桄”融入小学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王楠 刘迎辉 周锦南 温雅婕 李亚倩(指导教师)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摘 要:汉调桄洸作为汉中市传统特色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展示着独树一帜的东方美学思想, 但因其长期与现代社会脱离,面临多元文化冲击已呈现没落之势。因此,通过研究汉中市非遗文化应用现状,研讨出将非遗文化汉调桄桄融入小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对“双减”政策的有益补充。通过强化小学生对民族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近距离了解非遗文化与传承技艺以及手把手的传授,不仅丰富了“双减”教学内容,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促进了非遗文化教育资源整合,为学校文化教育注入新鲜活力。

关键词:汉调桄桄;小学教育;学科融合

汉调桄桄又称桄桄戏,属于秦腔南下形成的传统特色剧种,是汉中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与独特的艺术价值。小学教育中应重视对非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校园文化的衔接,利用其独特的魅力和教育价值,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提供鲜活的材料,使民族优秀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本研究主要以汉中市小学生团体为主要学习非遗文化对象,在多学科交融的学术环境中,采取“民间派”与“学院派”之间的互动与交融,更好地发展理论与实践、现代与传统的深度融合。让非遗进入更大更广阔的知识系统,被关注、被融合、再生成、再发展,从而开拓它们无限多样的可能性。

一、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一)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目的

现如今科技发展迅速,中小学生对于非遗文化了解比较浅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疑离不开这股新生力量,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弘扬非遗文化势在必行。“非遗课程”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每个学生对非遗的认识及认同感,需要通过持续的接触和研习来深化认识,增进了解。培养学生对非遗项目的兴趣,实际上就是在培养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进而上升为终身爱好,更进一步成为非遗传承者、继承人。非遗实践的关键受众是学生,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主阵地是学校,只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非遗文化感兴趣,非遗才能与时俱进,永续发展。

(二)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意义

开展小学非遗文化教育,能够有效加强师生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敬畏度,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肩负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同时非遗文化进入小学生课程,是强化中华民族优秀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凝聚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的瑰宝,是学生认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小学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程活动,结合当地实际,丰富有效载体与美育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学”中“做”,不断提升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各项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劳动意识,落实“五育并举”措施,推动素质教育发展,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实现美育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非遗文化汉调桄桄融入小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在非遗文化汉调桄桄领域

汉调桄桄的非遗传承人普遍高龄化,通过调查得知,2018年第五批新增传承人在当年平均年龄为63.29,有一半的年龄在60岁以上,后继无人,人才流失严重,年轻一代中传承人太少,且非遗文化传承人是否愿意将其非遗文化传授和引入校园,这也是需要关注到的问题。其次汉调桄桄的创新性不足,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汉调桄桄虽剧目丰富,但目前代表性剧目仍以传统剧居多,新创剧目较少,已无法满足群众的多样文化需求。 而且汉调桄桄较为单一的板腔系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趣味,传统的表演形式和戏曲音乐很难将他们带入相关的艺术情境,引起共鸣。【1】

(二)在小学教育研究领域

在课程创设方面应加强非遗课程的适宜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成长规律,通过寓教于乐的课程形式使学生走进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非遗文化进校园向纵深发展还需要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进一步深入合作,但是目前小学缺乏部门合作和社会支撑来实现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并且实现非遗文化的社会教育和社会支撑。持续、常态地推动校园中非遗文化的建设,更有利于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体现学校的办学底蕴与办学特色,助力于打造卓越小学文化,从而提高学校软实力,助推学校文化教育的发展, 使学校在软实力方面更上一层楼。【2】

三、非遗文化汉调桄桄融入小学教育的对策

(一)模式创新,构建系统的理论体系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研究重点,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非遗传承与“双减”政策,将非遗纳入有目的、有体系、有专职人员与专门管理机构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担当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双减”政策的有效补充,极大地丰富了“5+2”延时服务的内容。

(二)路径以及研究方法创新,实现汉调桄桄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衔接

把学生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由非遗传承人作为引导者在学校进行持续性以及常态化教学活动,把非遗文化融入校园生活,编写出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课程以及授课新方式,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时间探索路径,从而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敬畏度。例如,小学年龄阶段目前位于7至12岁的儿童,在心理学中这一阶段被划分为童年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大多心智未发展成熟,更追求于浅显易懂,直观感强的事物,汉调桄桄的表演形式主要以传统的秦腔戏剧和操纵木偶表演为内容,秦腔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讲有点过于复杂并显得枯燥,因此在选择戏剧音乐时我们可以更偏向于神话、民间故事,里面丰富的情节,充满奇异色彩的画面更加活灵活现,既通俗易懂,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满足儿童的欣赏需要。在木偶戏方面,我们可以与学生来进行互动,可以选择一些带有知识性的小故事,并将它 们改编成木偶戏,让学生自导自演,使他们融入到剧情中,以此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利用儿童木偶戏的游戏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出特有的 “快乐 + 教育”之路。【3】

(三)课程设置创新,丰富美育教学形式

将非遗文化融入小学美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老师 应该注意学生的进度,保证他们在学习中的中心位置。在教 学中,老师起着指导、组织的作用。老师要清楚地将非遗文 化的重要意义传递给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责与使命, 并且随时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进度。教师还要适时、恰当地指 导,才能把非遗文化与美育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到非 遗文化内涵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4】将非遗文化汉调桄桄与美术、舞蹈、体育、德育等课程以及乡土文化有机融合,使小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本土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王茸茸.汉调桄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J].当代戏剧,2022,(06):68-71.

【2】蒋雯怡.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学,2022,(17):123-126.

【3】吕晓诺,王笳力,张丽芬.“非遗”木偶戏融入小学教育的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23,(31):24-27.

【4】曹有荣.非遗活动融入小学美育[J].上海服饰,2024,(03):141-143.

本文受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省级)“我是小小传承人——汉调桄桄非遗数字化传承”(S20231312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