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策略
李果阳
湖北大学 430062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数字技术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深刻变革。一方面,传统师徒制式微、村落空心化导致非遗传承链条断裂;另一方面,碎片化传播和虚拟体验使非遗的文化内涵面临消解风险。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守护文化根脉,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非遗保护不仅是保存技艺与仪式,更是维系民族身份认同、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的关键。从蒙古族长调的自然哲学到二十四节气的生态智慧,非遗蕴含的古老经验正被重新发现其当代价值。本文以问题为导向,系统分析非遗保护的现实挑战,并提出多层次、可持续的活化路径,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提供实践框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核心意义
(一)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的根基
非遗是刻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非遗中的语言、技艺、仪式这些承载着一个群体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蒙古族长调用旋律模拟自然声响,体现着游牧文明对天地的理解;各地方言更是保存着古汉语的活态记忆。我们所熟知的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事历法,更蕴含“顺应天时”的生态观;传统中医药“治未病”的思想正被现代医学重新发现。这些都印证着非遗是古人应对生活的智慧宝库,其价值远超怀旧情结。最重要的是,非遗在无形中构筑着“我们”的集体认同。春节的团圆饭、端午的龙舟竞渡、彝族的火把节„„这些共同仪式让分散各地的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即便在海外,华人社区通过舞龙舞狮、戏曲表演等方式维系文化根脉,证明非遗比血缘更能定义“谁是同路人”。当全球化带来文化趋同时,这些传统恰如锚点,既防止我们在浪潮中迷失,也为跨文明对话提供独特资本。为此,非遗保护并不是说“保存过去”,而是通过激活文化基因、转化传统智慧、强化群体纽带,让古老记忆持续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坐标。
(二)社会和谐与文化创新的动力
非遗中这些看似古老的传统,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它们通过集体记忆的唤醒和共同仪式的实践,消解着现代社会的人际疏离。比如春节返乡潮、村落祭祀活动,这些集体仪式让不同代际、不同阶层的人在共同参与中重建情感连接,无形中消解了许多潜在矛盾。而且这种文化认同感也正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绝非创新的阻碍,反而常成为突破性创造的灵感源泉。许多当代艺术设计从传统纹样、工艺中汲取灵感,像汉服复兴运动就巧妙融合古法剪裁与现代审美;数字技术也让皮影戏、古籍修复等老手艺焕发新生。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让古老智慧以新形式延续生命。可以说,保护非遗就像保存火种,既温暖当下社会,又能点燃未来的创意之光。从本质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正是在守护着一个民族持续创新的文化资本。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屏障
当今世界,文化传播不再是平等交流,而是伴随着强势文化的扩张和弱势文化的消解。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一样,文化多样性也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非遗保护就是在守护这种多样性,防止我们的文化基因在全球化浪潮中被同化或边缘化。如果任由传统节日被西方节日取代,让方言在普通话推广中消亡,让民间技艺因无人传承而消失,那么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文化形式,更是在全球化竞争中的文化主权。非遗保护就是要让我们的文化在保持本真性的同时,能够以鲜明特色参与全球对话,避免沦为文化上的“代工厂”。这就像给传统文化装上防病毒软件,既不能闭关锁守,也不能全盘接受,而是要在开放中保持文化免疫力,让中华文明在全球文化生态中保持独特而鲜活的存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挑战
(一)传承生态的系统性危机
传承生态的系统性危机好比一个濒临崩溃的生态系统,环环相扣的恶化因素形成了恶性循环。传统师徒制在现代教育体系冲击下日渐式微,老一辈艺人找不到合适的传人,年轻人则因生计考量不愿投入需要长期沉淀的技艺学习。以古琴艺术为例,要培养一个合格的琴人至少需要十年功夫,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功利导向的价值观让这样的长期投入变得奢侈。更严重的是,非遗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正在消失——传统村落空心化导致民俗活动失去载体,工业化生产让手工艺失去市场,现代娱乐方式让传统表演艺术失去观众。这种系统性危机不是单靠资金投入就能解决的,它需要重构整个文化传承的社会支持网络。
(二)数字化时代的传承困境
表面看,数字技术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工具,但实际上它是一把双刃剑。短视频平台确实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非遗,但这种碎片化传播往往将深厚的文化内涵简化为猎奇式的“文化快消品”。数字化带来的虚拟体验正在替代真实的传统文化实践——年轻人宁愿在游戏中体验虚拟祭祖,也不愿参与真实的民俗活动;通过 VR 欣赏传统建筑,却失去了实地触摸的温度感。“去实体化”的传承方式,可能导致非遗失去其最珍贵的活态性。此外数字鸿沟也让许多年迈的非遗传承人处于劣势,他们精通传统技艺却不谙数字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声音被边缘化。如何在利用数字技术扩大传播的同时,不损害非遗的文化深度和真实性,成为摆在保护者面前的难题。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策略
(一)系统保护:构建“国家—社区—个人”三级保护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要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个立体化的保护体系,这个体系需要国家、社区和个人三个层面协同发力,就像一张防护网,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国家层面要当好“总设计师”,不能光喊口号,需要拿出真金白银和具体政策。立法保护也要跟上,现在有些地方为了搞旅游开发,把非遗项目改得面目全非,这就需要有法律来规范。
在社区层面,应以文化馆为核心枢纽,打造非遗生态保护的基层网络。文化馆凭借其贴近群众、深谙本土文化的优势,可以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基地、策划民俗节庆活动等方式激发社区参与热情。以浙江非遗馆为例,其运用沉浸式影像厅、互动电子墙等数字化展示手段,巧妙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场景相融合,既增强了区域文化认同,又为非遗提供了生活化的展示平台。同时还可以推广“生产性保护”模式,引导社区将非遗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如发展传统手工艺工坊,使非遗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可持续的生存空间,避免因脱离现实需求而成为静态的“文化标本”。
在个人层面,要激发传承主体的内生动力。一方面,需完善传承人认定与激励机制,通过政府补贴、荣誉授予等方式提升其社会地位,切实解决老龄传承人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创新传承模式,突破传统“师徒制”的局限,借助“非遗进校园”“大师工作坊”等项目吸引年轻群体参与。部分高校已率先开设非遗研究专业,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兼具工艺底蕴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此外,鼓励传承人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传播技艺,使个体传承行为突破地域限制,通过数字技术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实现“活态传承”从线下到线上的立体拓展。
三级保护体系的有效运作,必须以“整体性保护”理念为统领——国家层面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确保保护工作的刚性落实;社区层面构建文化生态系统,维系非遗生存的土壤;个人层面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技艺的当代传承。这种系统化策略既满足了非遗保护中“传承人、技艺、环境”三位一体的内在要求,也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二)技术赋能:数字化创新与非遗活态传承
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过程需要系统性地整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文化内涵,从采集记录、存储管理到传播推广形成完整链条,使非遗项目突破时空限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具体怎么做呢?首先可以借助高科技把老师傅的手艺原原本本记下来。比如拍舞蹈不能光用普通摄像机,而是使用拍电影那种动作捕捉设备,把每个动作的角度、力度都记清楚;记录剪纸、雕刻这类精细活,则可以用能放大几十倍的微距镜头,甚至每秒能拍上千张的高速摄像机,把老师傅手腕怎么转、刀子怎么下力这些细节都拍下来。这样就算以后老师傅不在了,后人看着这些数据也能学会真本事。记下来的东西得好好整理保存,这时候要用到智能数据库。我们可以为每段录像、每条录音都打上特殊的数字标签,就像身份证一样,谁传的、哪年记的、有什么特点都写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各地方言的民歌、故事,要用语音识别技术转成文字,再用电脑分析不同版本之间的区别。想看什么资料,不用翻箱倒柜,通过系统就能把相关的视频、图片都调出来。年轻人想学传统手艺也可以借助高科技办法,比如用手机对着白纸,屏幕上就会显示出书法大师写字的动画,跟着描就可以;戴上 VR 眼镜,就能“穿越”到古代参加庙会,跟虚拟人物一起舞龙舞狮。
要让年轻人喜欢上传统文化,还得用他们熟悉的方式。比如开发手机滤镜,自拍时能给自己加上戏曲脸谱;做个小游戏,让人在手机上体验怎么制作古琴,从选木头到上弦都能模拟。设计师要用传统图案做新衣服、新包包,上网就能找到正规的素材库,电脑还会自动说明这些图案原来是什么意思、是哪里的传统。这些事要办好,得让懂技术的、懂文化的和老师傅们一起商量,定期更新方法。最重要的是,不能光把老手艺存进电脑,要想办法让它们真正活起来,变成现在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传统文化才不会变成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能一直传下去、用下去,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
(三)构建文化生态:从保护到活化的路径
构建文化生态实现非遗活态传承,需要建立一套从保护到活化的完整机制,关键在于让非遗项目在现代社会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保护层面,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分类保护体系,对濒危项目采取抢救性记录,通过文字、影像等方式完整保存技艺流程和文化语境;对仍有生命力的项目则要重点培育其造血功能,建立传承人档案库,定期评估技艺传承状况。在活化层面,要重点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可以通过产品再造、场景植入等方式实现。产品再造不是简单地将传统图案印在现代物品上,而是要深入理解非遗技艺的文化内核,将其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的设计语言,比如将传统木雕的造型法则应用于家具设计,保留工艺精髓的同时满足现代使用需求。场景植入则需要创造非遗技艺的自然展示机会,比如在社区公共空间设置传统手工艺展示角,在传统节日恢复相关民俗活动,让非遗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刻意展示的对象。
此外非遗文化的保护还可以与教育体系融合,比如建立系统化的课程嵌入机制,从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到实践活动形成闭环。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将非遗项目分解为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单元,低年级通过游戏接触非遗元素,高年级则参与简单的技艺体验;职业教育层面要开设非遗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教授传统技艺,也要包含现代设计、市场营销等内容,培养复合型传承人才。高等教育机构则应建立非遗研究中心,开展技艺创新和文化解读工作。要特别注重传承人群的能力建设,除了技艺传授外,还要加强其文化素养、经营能力的培养,建立传承人工作室孵化机制,提供场地、资金、推广等支持,帮助其实现技艺传承与市场运营的良性循环。同时要构建多方参与的支持体系,政府部门负责政策引导和资源协调,学术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企业参与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社区组织负责在地化传承,形成保护合力。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本质上是一场文化基因的现代激活。通过构建国家政策保障、社区生态培育、个体能力提升的三级体系,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精准保护与创新传播,推动非遗深度融入教育、产业和日常生活,方能破解“保护与活化”的二元困境。未来的非遗保护应超越“博物馆式”存续,转向动态的文化生态建设——既守护技艺的本真性,又赋予其适应时代的生命力。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从历史记忆转化为现实生活的有机部分,在全球文明对话中持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策略[J]. 中国民族博览,2024,(06):41-43.
[2]宁静.数智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索——以广西南丹白裤瑶铜鼓舞为例[J].黑龙江画报,2024,(20):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