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刘春梅
武城县广运街道办事处 山东德州 253300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绿色生态农业已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前沿模式,备受瞩目。这一模式秉承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并重的理念,力求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农业走向高效、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实施绿色生态农业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使其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对健康、环保的需求,进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升级。这种升级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的增长上,更体现在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及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
1 绿色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
1.1 绿色生态农业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通过生态友好的农业实践,绿色生态农业不仅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还显著提升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这种生产方式有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从而保护了土壤和水源的健康,为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绿色生态农业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它鼓励农民种植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这不仅满足了市场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还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这种农业模式促进了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因此,绿色生态农业是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它不仅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能确保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基础。
1.2 绿色生态农业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绿色生态农业通过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确保了农产品的绿色、安全、无污染,从而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绿色生态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具有高品质、健康安全的特点,满足了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这种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同等条件下,绿色生态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市场价格,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同时,绿色生态农业也推动了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生产。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绿色生态农业的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
2 绿色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2.1 拓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资金支持方面,应设置生态农业专项资金,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拨款,用于设备购置、技术革新、人才队伍建设等。在政策支持方面,应出台相应的农业扶持措施并积极落实,如通过农业补贴及优惠办法对生态农业合作企业进行税费减免,完善“农资 + 企业”的协作模式,激发企业和农户的参与热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的调控作用,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农业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的落实,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其次,应注重资源整合,合理分配土地,强化土地规划工作。各级政府应组织专家团队,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总规划。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明确土地利用的优先顺序和重点发展方向,严格控制非农用地规模,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稳定。同时,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流转。通过流转,可以让有能力的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最后,应注重农业内部的有机融合,走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等多产业发展模式。通过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的双赢。例如,可以采用“水稻 + 生态”的种植模式,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形成立体农业生态系统,在提高土地、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2.2 有机农业技术
有机农业是不合成农药、化肥、转基因生物及其产物的农业生产方式,强调利用有机肥料、生物防治和自然生态过程,保护环境和生产安全、健康的农产品。通过使用堆肥、绿肥、腐殖质、畜禽粪肥等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使用机械设备进行耕作和除草,避免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利用秸秆、稻壳、塑料薄膜等覆盖物抑制杂草生长,保持土壤湿润。
2.3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农业废弃物是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也是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潜在资源。要想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就应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资利用途径。如通过推广生物发酵、堆肥等生态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态循环,推动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回收利用,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此外,农业污染治理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完善土地整治措施、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推进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措施。同时,应加强对林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快林地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及时治理和恢复维护生态平衡。
2.4 完善农业发展政策制度
完善农业发展政策制度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政策制度的内容应围绕农业生态发展的目标,保证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一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结合农业生产的现状,部分农民的专业能力有限,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同时由于文化素养的不足,个别农户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而绿色技术的应用需要引进新的设备,为此,政府部门可以借助农业补贴政策,对补贴的结构进行调整,加大对生态友好型农业技术和产品的支持力度,降低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方式的补贴,引导农民和农业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例如对主动应用绿色生产技术的农民给予农机方面的补贴,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风险。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到农业生产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三是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根据目前的农业状况,逐渐加大对绿色生产的扶持力度,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为依据,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补偿进行界定,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结束语
生态经济视角下的农业发展路径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未来,应深化对生态经济的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发展路径,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宋丽杰,宋宁博.数字农业视角下农村经济创新发展的路径探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4,45(9):4-6,11.
[2]肖新建.生态文明视角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J].当代农机,2024(6):56-58.
[3]庄玉杰.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J].农村科学实验,2020(2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