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同心跟党走,巴渝石榴红”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融合与实践案例

作者

李静

重庆市北新巴蜀中学校401520

帽段: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同心跟党走,巴渝石榴红”的主题,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一次创新尝试,更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通过音乐这一载体,将“同心跟党走,巴渝石榴红”的精神内涵与音乐艺术形式相结合,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能够深刻理解并积极践行这一主题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

一、案例背景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政策和教育目标。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任务,还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使命。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重庆市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施意见》,我认识到有必要将地方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音乐教学中。

二、具体措施及实施成效

(一)音乐情景剧表演

学生表演场景一:码头(江姐即将前往川北奔赴抗战)

明霞:江姐,这次去川北,见到彭松涛同志,可不要忘了替我们问好啊!

江姐:好

明霞:你告诉他,娃娃留在重庆,我们会把他照顾的很好。

江姐:我倒担心同志们太溺爱他了。

明霞:江姐,你走了以后,留给我的这幅担子,我真担心挑不起来啊呀!

江姐:去年,老彭走的时候,我也是这种心情,明霞,你还记得吗,就在这码头上,老彭临走时还写了一首诗。

明霞:红梅赞江姐:对,红梅赞教师表演江姐场景二:就义前

(江姐面对死亡,毫无畏惧,她唱着《红梅赞》,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江姐(激昂地唱):“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红梅赞》作为歌剧《江姐》的主题歌,诞生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巴渝地区的音乐文化,还深刻领会了红色精神的内涵。他们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再现,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江姐这位伟大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提升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同时,学生们在表演中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舞台和机会。

(二)《红梅赞》歌曲课堂教学

教师介绍《红梅赞》的创作背景和歌曲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巴渝文化。师生视唱《红梅赞》旋律,体会音程大跳带给歌曲的情感变化,大跳可以使歌曲更加的气势磅礦。师生跟琴演唱歌词,要求唱好一字多音,一字多音使歌曲更加的婉转优美。

师生品味歌词,红梅象征着什么?歌曲赞颂的什么?红梅的生长环境是十分险恶的,用它来象征我们革命的艰难与不易。歌曲用梅花不畏严寒风雪、傲然怒放的坚贞性格比拟江姐坚强不屈的革命气节,用红梅傲然挺立的气质和坚忍不拔的品格来表现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和视死如归的态度以及对新中国成立的坚定信心。学生体验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感受歌曲中的情感和力量,了解巴渝文化的革命历史和红色精神,增强对巴渝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感。

(三)欣赏歌剧《江姐》中《红梅赞》的视频片段

《红梅赞》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歌,在歌剧中出现了四次,每一次出现都赋予了江姐什么样的形象?通过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思考,《红梅赞》在歌剧中的不同演唱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红色精神。通过音响视频感知,激励学生大胆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分析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学生对歌曲进行深入的解析和欣赏,感受到红梅的坚韧与巴渝人民的英勇奋斗精神是相互呼应的,歌剧中江姐的形象,拨动了每位学生的心弦,感动了每一位学生。

(四)成果展示

在“演员就位表演大赛”活动中,《巴渝风情》音乐情景剧的表演是学生们精心准备的成果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展示了他们多方面的才华和努力,呈现了一场生动而感人的演出。

学生们通过排练,熟悉了每个角色的台词和表演动作。他们不仅要求准确地

传达角色的情感,还要注重细节,比如表情、动作和语调等,以确保表演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在排练中,学生们互相鼓励,相互配合,不断调整和完善每个场景。在一个场景中,两位主演正在认真地排练台词:

场景一:痛斥敌人罪行

(江姐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毫不动摇)

国名党:江雪琴,不要执迷不悟,生命只有一次啊

江姐:我能有 10 次,甚至千次、万次,我也毫无保留地献给我们的党

国名党:我可以叫你坐一辈子的牢

江姐: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愿把这牢底做作穿

国名党:我可以叫你死

江姐;死有何难,到处是青山,为党能舍己,热血换新天

国民党:江雪琴,这是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骨比天高

江姐:山高何惧风雪大,革命者哪怕毒性拷打烈火烧在一角,两位学生正在讨论着他们的表演:

小明:你觉得我的表情和台词演得怎么样?

小红:挺好的,但是再多点情绪会更生动一些。

小明:好的,我再调整一下。

小红:嗯,我们一起加油,一定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边,一位老师正在和学生们进行最后的调整:

老师:大家注意,场景二的情感表达要更加深入,

尽量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内心挣扎。

学生们:好的老师,我们会努力的!

老师:还有,注意台词的把握和语气的变化,要让每一个字都充满力量和感情。

学生们:明白了,谢谢老师的指导!

在场景布置和服装道具方面,学生们也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精心设计了舞台布景,选用了逼真的道具和服装,使得整个表演更具历史感和戏剧性。

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们发挥了团队合作的精神,相互配合、相互扶持,共同努力让每个场景都达到最佳效果。他们在排练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确保整个表演的流畅和连贯。

最终,在观众面前,学生们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魅力。他们用饱满的热情和投入的表演,将每个场景的情感和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和赞赏。

通过这次音乐情景剧的表演,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表演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还提升了对巴渝地区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的成果展示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文化生活,也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三、案例反思

(一)树立文化自信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领悟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学生们通过学习巴渝地区音乐文化,不仅拓展了视野,更加坚定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热爱。他们逐渐认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应当自豪于自己的文化传统,为之自信,为之奋斗。这种文化自信的培养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是每个中华儿女的使命。

(二)促进团结与交流

音乐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文情怀的沟通和心灵的交流。在课堂上,学生们跨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共同学习、共同表演,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团结合作氛围。他们在彼此交流中增进了友谊,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这种跨文化的团结与交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关键路径。

(三)弘扬民族精神

音乐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蕴含着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通过音乐教学,我们向学生们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激发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学生们在演出中展现出的自信、坚韧和奋斗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和文化底蕴。这种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深刻认识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秉承“同心跟党走,巴渝石榴红”的理念,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和更加精彩的活动,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