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中英语主题语境下的深度学习实践

作者

刘雅芳

温州人文高级中学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正从语言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养。然而,当前教学仍存在“重词汇语法、轻意义建构”的问题。以某校高三英语试卷分析为例,学生在阅读理解中“信息提取”题得分率较高,但在“观点推断”题上表现欠佳,反映出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脱节。这种脱节不仅影响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更制约了他们未来在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竞争中的能力发挥。在如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学生若仅掌握语言知识而缺乏深度思考和文化理解能力,将难以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沟通。本文基于 2022-2024 年教学实践,提出以主题语境为载体的深度学习模式,通过整合教材单元主题,构建“语言—思维—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助力学生实现从知识积累到能力迁移的跨越,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工具,并运用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有效的交流。

一、主题语境中的语言知识整合

主题语境是语言学习的载体。以“人与自然”主题单元为例,教材中包含森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语篇。教师可设计“词汇网络构建”活动:引导学生以“ecosystem”为核心词,梳理出“deforestation”“biodiversity”“conservation”等关联词汇,并绘制思维导图。在分析某篇关于亚马逊雨林砍伐的课文时,学生发现“Slash-and-burn agriculture”(刀耕火种农业)这一短语反复出现,通过语境推断其含义,并联系“carbon emissions”(碳排放)理解其环境危害。这种词汇学习方式不仅扩大词汇量,更培养语境推理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这些词汇进行造句或段落写作,进一步巩固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例如,让学生描述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现状,并运用所学词汇提出保护建议,使语言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相关的英语新闻报道或纪录片片段,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词汇的运用,提高语言感知能力。

二、主题语境中的思维能力培养

深度学习强调高阶思维发展。在“人与自我”主题单元中,教材有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课文。教师可组织“时间管理策略辩论”:一方主张“番茄工作法”,另一方推崇“四象限法则”。学生需引用课文中的“procrastination”(拖延)和“productivity”(效率)等概念,结合自身经验论证观点。在辩论中,有学生提出“过度依赖时间管理工具可能导致焦虑”,引发对工具理性的反思。这种批判性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超越文本,形成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时间管理策略进行优缺点分析,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个性化的时间管理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辩论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分析自己在辩论过程中的逻辑漏洞和表达不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严谨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主题语境中的文化意识渗透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文化”主题单元中,教材涉及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教师可设计“节日海报设计”活动:学生需用英语介绍春节与圣诞节的习俗差异,如“Red lanterns symbolizegood luck in Chinese New Year, while Christmas trees represent hope inWestern culture.”(红灯笼在中国新年象征好运,而圣诞树在西方文化中代表希望。)在制作海报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文化词汇,更理解文化符号背后的价值观差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意义,例如春节的起源、圣诞节与宗教的关系等,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家庭过节的独特传统,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化体验日”活动,让学生分组模拟不同国家的节日庆祝场景,通过角色扮演、美食分享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包容心。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化多样性,并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英语,从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主题语境下的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深化主题语境的有效途径。在“人与科技”主题单元中,教师发起“未来城市设计”项目。学生需分组完成以下任务:1.调研现有智能城市技术(如自动驾驶、智能家居);2.设计城市规划方案(需包含环保、交通、教育等模块);3.用英语制作项目报告并展示。在项目实施中,学生需运用“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和“smart grid”(智能电网)等主题词汇,并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在有限预算内平衡科技投入与民生需求”。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伦理和道德的影响,例如自动驾驶技术可能带来的责任认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意识。同时,在项目展示环节,教师可以邀请其他班级的学生或教师作为评委,提出问题和建议,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项目成果,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工具,如视频、动画和虚拟现实技术,来增强项目报告的吸引力和说服力。通过这些互动和创新的手段,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还能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最终,项目式学习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还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的未来公民。

结束语

主题语境下的深度学习实践表明,通过语言知识整合、思维能力培养和文化意识渗透的有机融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人与未来”主题单元的总结性测试中,采用主题教学模式的班级在“观点阐述”和“文化对比”题型上得分率显著高于传统班级。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新课标要求,更契合全球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主题语境教学的融合路径,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跨文化交际场景,或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唯有持续创新,方能推动高中英语教学从“语言教学”向“素养教育”转型,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自信地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

参考文献

[1]郝洋洋.高中英语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23(12):33-37.

[2]刘芳.文化意识培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路径探索[J].英语学习(教师版),2022(10):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