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皮下组织粘连性疼痛疗效评价
杨晨光 尤志侠通讯作者
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 甘肃天水 741020
前言
带状疱疹后皮下组织粘连性疼痛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临床常表现为钝痛、刺痛、灼痛,且持续时间往往长达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干扰。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皮下组织粘连性疼痛的主要方法为西医治疗,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但长时间的用药,患者易产生耐药性,且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导致预后效果较差,无法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1]。拨针疗法是一种结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的微创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旋转和拨动针灸针来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缓解疼痛和治疗疾病。该疗法基于中医经络学说,通过松解粘连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效果,适用于多种疼痛相关疾病和慢性病的治疗。研究在带状疱疹后皮下组织粘连性疼痛患者的治疗中使用拨针,分析其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3 年 5 月-2024 年12 月,将我院收治的 46 例带状疱疹后皮下组织粘连性疼痛患者纳入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人数均等的两组,对照组的23 例患者中男性 8 例,女性 15 例;年龄 52-68 岁,平均( 60.49±2.58 )岁;病程1-7 个月,平均(4.14±1.75)个月。研究组的23 例患者中男性9 例,女性14例;年龄 51-69 岁,平均( 60.55±2.64 )岁;病程 2-8 个月,平均( 4.25±1.39 )个月。两组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具有研究价值( P>0.05 )。
纳入标准: ① 患者均确诊为带状疱疹后皮下组织粘连性疼痛; ② 疼痛持续时间大于 4 周的患者; ③ 仔细阅读研究内容和相关要求,并自愿参与的患者。排除标准: ① 排斥拔针治疗的患者; ② 伴皮肤溃疡的患者; ③ 再发性带状疱疹疼痛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治疗。予患者大桐制药(中国)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普瑞巴林胶囊(规格: 150mg ,国药准字H20253195)口服,每天用药 2 次,每次的用药剂量为 150mg ;同时,予甲钴胺片(生产厂家:安徽九洲方圆制药有限公司,规格: 0.5mg ,国药准字H20244262)治疗,每天治疗 3 次,每次 0.5mg⋅⨀ 治疗时间为 4 周。
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拨针治疗。患者选择俯卧体位,将治疗点位定在患者病变部位督脉上,若患者病变部位为胸腹部,取仰卧位,依据任脉确定具体点位。以针刀记号笔做好定点标识,接着,使用碘伏对以定点为中心、向外15cm的皮肤区域实施消毒操作。于定点处注入麻药,进行局部麻醉。选用Ⅱ型针刀在定点部位刺破皮肤,右手稳稳握住长度 24cm的Z型拨针,同时左手按压治疗部位,从破皮处垂直进针。进针后,根据患者疱疹发病部位及疼痛区域的肌肉实际厚度,灵活调整进针角度与力度,使针准确刺入筋膜层。在消毒范围内,以360 度环绕的方式,由浅入深,对浅筋膜以及深筋膜浅层逐层进行松懈,将相互粘连的筋膜层有效剥离。治疗过程中,以针下感觉松动,且进针深度不超过关节突的通透程度为佳。完成筋膜松懈后,将针头退至进针点旁的棘突处,在疱疹病变对应督脉一侧的棘突侧面开展摩骨操作,沿着患者棘突侧缘的进针点,分别向上、向下进行摩骨,每个方向重复操作 3 至 5 次,摩骨力度应控制在患者耐受度之内。病变部位为胸部部位的患者,应在消毒范围的腹部皮下和皮下脂肪进行逐层松懈,期间拨针应保持轻缓,以松为宜,动作迅速熟练,深度以深筋膜浅层为界。完成松懈后出针,使用抽气罐于针刺部位做吸拔和留罐,留罐时间为 5min,起罐后使用清洁纱布擦拭血液残留,并予碘伏消毒。每 7d治疗 1 次,患者需治疗3 次。
1.3 观察指标
(1)疼痛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患者发放评价数值在0-10 分之间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其疼痛情况,量表数值越高则疼痛越重。(2)炎症指标。在治疗前后对患者静脉抽血(3ml),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的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3)睡眠质量。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是常用的睡眠质量评价量表,研究将其作为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的评价工具,量表共19 个评价因子,总分为21 分,得分与睡眠质量反向相关。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6.0 作为统计的数据分析工具,计量资料表示为(
),使用符合正态分布的t检验。P值 <0.05 ,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 两组的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VAS 评分比较( x s,分)


2.2 两组的炎症指标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的IL-2、IL-6 水平较对照组低( P<0.05 ),见表 2
表 2 两组的 IL-2、IL-6 水平比较( x s ,pg/ml)

2.3 两组的睡眠质量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的 PSQI 评分比较( x s,分)

3.讨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感染后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发病率约为9%-34%, 。其病理机制涉及神经损伤、炎症反应及痛觉敏化等多维度病理过程,其中皮下组织粘连性疼痛作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特殊亚型,表现为局部软组织挛缩、粘连引发的持续性疼痛及功能障碍。拨针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技术的创新发展,通过改良型针刀器械在粘连组织层进行纵向疏通、横向剥离,可有效松解筋膜挛缩,改善局部微循环,调节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2]。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拨针治疗可减轻带状疱疹后皮下组织粘连性疼痛患者的疼痛,分析其原因为,拨针治疗的改良型针刀器械可精准松解皮下粘连的筋膜层,解除因组织挛缩对神经末梢的机械压迫,阻断痛觉信号的异常传导,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同时,拨针360 度松懈的过程可减轻筋膜粘连性,恢复其正常滑动和伸展性,使肌肉和软组织的受力更加均匀,避免局部过度受力导致的疼痛和不适[3]。此外,拨针的摩骨操作可刺激局部穴位及神经通路,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促进内啡肽等镇痛物质释放,提升患者的痛阈,而拔罐则通过负压吸附进一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废物及致痛物质的清除,形成“松解-减压-修复”的链式止痛效应,促进患者疼痛评分的下降。
研究还显示,研究组的炎症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拨针治疗有助于带状疱疹后皮下组织粘连性疼痛患者炎症水平的下降,分析原因在于,拨针治疗的的机械刺激可激活局部免疫细胞,促进抗炎因子分泌,同时抑制促炎因子的过度表达,促进免疫平衡的重构。同时,拨针在松解筋膜粘连后,可使局部微循环改善,提高炎症渗出物的吸收效率,减少炎症介质的堆积。摩骨操作可调节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兴奋性,抑制中枢敏化,降低患者的炎症指标,而拔罐的加速废物代谢的作用也可显著减轻患者炎症产物的积累,降低炎症负荷[4]。
研究还显示,研究组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拨针治疗可提高带状疱疹后皮下组织粘连性疼痛患者的睡眠质量。拨针治疗通过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炎症指标水平,可有效降低两者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减少患者夜间痛醒的频率,延长其深度睡眠的时间,同时,筋膜松解可降低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促进副交感神经功能恢复,使患者在夜间更容易进入放松状态,此外,拔罐的温热效应可刺激体表感受器,通过脊髓-网状结构通路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增加褪黑素分泌,促进患者睡眠质量的提升[5]。
综上所述,将拨针治疗用于带状疱疹后皮下组织粘连性疼痛患者中,可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其炎症指标水平,促进患者睡眠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一帆,贾雁,张文静,等.氢吗啡酮病人自控镇痛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5,31(1):60-64.
[2]白学武,刘亚琴. 拨针疗法联合华佗夹脊穴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9 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7):1133-1135.
[3]吴三兵,刘德春,宋阳春. 拨针疗法联合中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神经根 水肿 时间 、疼 痛 介质 及血 清 miR-141-3p 的 影响 [J]. 上 海针 灸杂志,2024,43(11):1184-1189.
[4]习冬生. 拨针松解疗法联合正清风痛宁三联序贯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23,35(9):131-133.
[5]刘悦,韩其琛,姚靖. 针刺结合眼部拨筋疗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研究[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21,31(7):489-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