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张妮
榆阳区古塔镇赵庄小学 719000
一、深研教材,在生活化资源中激活素养起点
统编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儿童立场”和“生活逻辑”,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用孩子们熟悉的画面和语言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低年级教材里那些生动的绘本、亲切的生活照片、简单的对话泡泡,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像一年级下册《我们一起长大》单元,用校园生活的场景图串起“分享”和“合作”,孩子一看就懂,比老师讲十遍道理都管用。高年级内容虽然深入些,像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也是从学生秋游坐车、生病看病这些身边事切入,让孩子觉得法律不是书本上的字,而是真真切切保护着自己生活的东西。
用好教材的关键在于“活”。比如教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不能光让孩子看图上小朋友排队,得让他们有感觉。我就把平时学校发新书时两种场景拍下来:一种是大家挤成一团乱糟糟的,另一种是安静有序效率高。孩子们一看视频就炸锅了,纷纷说“挤着拿多危险啊”“还是排队好又快”。你看,教材上的图画就活了,变成了他们能评判的真实生活,遵守公共秩序的道理不用硬塞,他们自己就体会到了。
二、创设情境,在具身体验中深化价值认同
小孩子的道德认知,光靠耳朵听是进不了心里的,得让他们“身临其境”去感受。情境创设不是搞花架子,而是要戳中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点。
(一)活动体验最直接有效
像教《同学相伴》,设计一个“蒙眼画脸谱”的小游戏,一个孩子蒙眼画,另一个在旁边指挥帮忙。画完后孩子们笑得东倒西歪,但笑完就有人小声说:“看不见的时候,真得靠同学提醒啊。”那份互相依赖的温暖感觉就出来了。接着再回放班级运动会、春游的照片(“时空列车”环节),平时打打闹闹的孩子也会安静下来,眼神都不一样了,集体的归属感就这么一点点浸润进去。低年级规则意识培养更是如此,《上学路上》玩“我是小交警”角色扮演,教室里拉几条“斑马线”,孩子们轮流当交警、行人、司机,举着自制的红绿灯牌子,玩着玩着,交通规则和安全意识就种下了。
(二)问题思辨能点燃思维火花
高年级孩子有了点判断力,可以抛出些生活中的两难问题让他们讨论。比如《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播一段法律制定过程的严肃动画,再放一段学校班会讨论制定班规的视频,然后问:“法律和班规(纪律)、还有我们心里觉得‘应该做’的道德,到底哪里不一样?哪个更能管住人?”孩子们争得面红耳赤,在辩论中慢慢就摸到了“法律是国家定的,有强制力,是底线”这个核心。再比如讲《分享真快乐》,光说分享好不够,设置一个“分享门诊部”,让孩子们当“小医生”,诊断“强迫妹妹分享玩具对不对?”这类“病例”,在辨析中理解分享的前提是尊重意愿,道德选择需要智慧。
三、任务驱动,在实践参与中锤炼行为习惯
核心素养最终要落到行动上,课堂设计得有“任务感”,让孩子觉得学了就能用,用了就有效果。
(一)课内任务要小而实
比如《我的环保小搭档》课前让孩子们填个“郊游携带物品调查表”,课上分组设计“绿色出游方案”:带水壶还是买瓶装水?零食包装怎么处理?走哪条路线更环保?方案要具体可行。孩子们讨论得热火朝天,环保责任意识自然渗透在任务里。四年级《这些事我来做》(家务主题),课前悄悄做个小调查,发现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课上就组织“家务小妙招擂台赛”,请班里的“家务能手”展示快速叠衣法、扫地省力诀窍,再现场比一比。孩子们兴趣来了,发现“原来做家务也有窍门,没那么难”,抵触情绪就消了大半。
(二)课外延伸要可持续
课堂 40 分钟远远不够,素养养成需要长期浸润。上完《大家排好队》,布置一个“文明排队小卫士”任务,鼓励孩子们在校内打水、食堂打饭时自觉排队,并请同伴或老师用简单符号记录(如贴个笑脸贴纸),持续一周,让规则意识从课堂延伸到日常。《这些事我来做》课后启动“21 天家务打卡”,孩子们每天简单记录(画图、拍照、家长签字一句话都行),小组内互相提醒鼓励。家长们反馈,孩子不仅开始动手了,还慢慢有了“这是我该做的”责任感。像环保、社区服务这类主题,可以联合少先队活动,组织“班级共享角筹建”(或“校园/社区文明公约提案征集”,让孩子们在真实参与中体会公共责任。
四、评价激励,在持续关注中促进知行合一
素养是“长”出来的,评价不能只看卷面分数,更要看行为转变。过程性观察很重要。课堂上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讨论发言时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这些都是鲜活的素养表现,老师看在眼里,及时用语言肯定:“刚才你们小组讨论时轮流发言,这就是守规则!”“你能想到用双面打印节约用纸,真是环保小卫士!”这种具体化的表扬比“你真棒”更有引导力。
建立简单的成长足迹。比如某小学的“三维评价矩阵”思路就挺实用,教师可以简化操作:知识掌握(课堂小练习、法律条文辨析对错);能力发展(模拟调解小冲突、制定小组活动规则的表现);素养践行(课后实践记录、家长简单反馈、同伴观察)。不用搞得太复杂,一个记录表或成长袋,攒一学期,孩子和自己比,进步看得见。关键是把评价重心从“知道什么”转向“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行为的持续性和一致性。
五、结语
在统编版教材的使用中培养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放下“教知识”的惯性,真正以生活为课堂,把教材当“脚本”,把活动当“桥梁”,把行为养成当“终点”。这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活用教材里的生活场景,创设让孩子们“心动”又“身动”的情境,设计能“带得走”的任务,并耐心地关注、肯定他们点滴的行为转变。唯有如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滋养儿童精神成长、培育时代新人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梁炳锋.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000(006):P.145-145.
[2]李兰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培养[J].2024.
[3]李图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读友,2024(5):137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