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发电厂电气一次检修中的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张寒
大唐南京发电厂 210000
1 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电气一次检修工作涉及高压设备操作及高处作业,存在较高安全风险。构建安全管理体系可规范操作流程、强化安全培训与防护装备,提升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有效降低伤亡风险。同时,该体系能及时发现设备隐患,避免检修不当导致的故障,并通过规范流程延长设备寿命,保障电厂稳定运行。此外,安全管理体系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法规要求,助力企业规避法律风险,履行社会责任。从经济角度,预防事故可减少设备维修、停电损失及赔偿费用,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
2 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安全管理核心目标是保障检修人员安全健康,需制定合理工作制度、提供安全环境及培训防护。预防事故需全面识别评估电气检修危险因素,建立预警机制监测设备及环境,及时消除隐患。安全管理须覆盖检修全过程各环节,实施严格管控。体系需随技术设备人员变化动态优化,通过定期总结改进提升管理水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将安全管理与设备检修流程深度融合,形成涵盖组织架构、责任划分、操作规范、监督考核的闭环管理系统,实现安全要素与生产流程的有机统一;
二是科学性原则,运用 FMEA(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JHA(工作危害分析)等现代安全管理工具,结合设备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建立量化风险评估模型;
三是合规性原则,严格遵循《安全生产法》《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等法规标准,确保检修方案审批、工作票执行、安全交底等环节符合法定程序;
四是协同性原则,构建"全员参与、分级管控"的安全网络,通过签订安全责任书、设立安全积分制等方式,落实从管理人员到作业人员的立体化安全责任。
五是动态优化原则,建立基于 PDCA 循环的持续改进机制,结合设备技术改造和检修工艺升级,每季度开展安全管理体系效能评估。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近三年事故案例进行聚类分析,建立风险数据库并实时更新防控策略,确保安全管控措施与设备老化规律、环境变化特征保持动态适应。
六是技术支撑原则,引入智能安全监控系统,在 GIS 室、升压站等高风险区域部署智能巡检机器人,集成红外热成像与局部放电监测技术,实现设备异常状态的早期预警。开发移动端安全管控平台,将工作票办理周期压缩至 4 小时内,确保检修作业许可流程全程可追溯。
在实施路径上,建议构建"三位一体"的安全管控架构: ① 制度层面完善检修作业指导书体系,针对断路器检修、主变吊罩等典型作业编制可视化操作指南; ② 技术层面配置防误闭锁系统和三维定位安全帽,关键工序设置双确认机制; ③ 文化层面推行"安全观察卡"制度,鼓励员工自主上报未遂事件,建立非惩罚性安全报告制度。通过构建"人防 + 技防 + 制防"的立体防护网络,切实将检修作业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3 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内容
3.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规范执行检修工作票管理制度,作业人员在开展电气一次设备维护前需规范填写工作票,准确列明检修项目、作业时段、防护方案、现场负责人及工作组构成等要素。工作票须经多级审核批准后方可执行,确保设备检修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建立岗位安全责任制管理体系,明确电气一次检修工作中各层级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的安全职责。通过签署安全承诺书等形式,实行安全责任网格化管理,强化全员安全履职意识,确保每项防护措施均能精准落实。
构建标准化安全培训体系,周期性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培训课程涵盖电气设备操作规范、风险防控技术、典型事故研析及应急处置方案等内容。新进人员须完成岗前三级安全教育并通过资质认证方可参与作业,特种岗位人员(电工、焊工、高空作业等)必须取得专业操作许可。实施持证人员年度复训机制,持续提升技术团队的安全操作水平与应急响应能力。
3.2 强化检修作业安全管控
进行电气一次设备维护前,必须实施运行设备与检修设备的有效物理隔离。通过设置警示标识牌、架设防护围栏、安装接地装置等可靠隔离手段,预防作业人员误触带电设备,切实保障检修团队人身安全。安全标识需明确标注设备编号、作业状态、操作禁令等要素;隔离围栏的搭建须符合行业安全标准,实现检修区与运行区的物理隔绝;接地装置应严格遵循安装规范,确保接地点位准确且连接稳固。
全面优化检修现场作业环境管理,保持施工区域整洁及通道无阻。及时清理现场散落物、液体残留及油渍等隐患,消除人员滑跌风险。针对高空作业、动火作业、密闭空间作业等高风险场景,设立分级警示系统并配备对应防护设施。具体实施包含:高空作业平台加装防坠装置及安全绳固定点;动火区域配置专用消防器材并实施可燃物清场;受限空间作业前完成气体浓度监测与强制通风,同步配发正压式呼吸装备。
3.3 完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组建专业评估团队系统识别电气检修各环节风险要素。运用作业安全分析法(JSA)、失效模式分析法(FMEA)等技术,深度解析作业过程中潜在的触电、设备爆燃、高空坠物、机械夹伤等危险源,量化风险发生概率与损害程度,建立三级风险预警机制。依据评估结论制定差异化管控方案,对高风险工序实施全过程视频监控及双人监护制度。
依据风险评估等级配发对应级别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但不限于双重绝缘工具组、防电弧面罩、全身式安全带等特种防护器具。所有防护设备须通过国家强制认证,建立周期性检测档案与使用前点检制度。同步完善现场安全防护系统,配置多级漏电保护装置、智能接地监测仪、可移动防爆隔断等工程防护设施。
构建三级应急响应机制,针对电气检修典型事故编制模块化处置预案。预案体系须明确应急指挥架构、分级响应流程、专业救援方案及物资储备标准。重点完善触电急救、电气火灾扑救、高空救援等专项预案,每季度开展多部门联合演练。通过实战化演练验证应急通道有效性,优化应急处置卡内容,提升各岗位人员的应急协同能力与现场处置效率。
4 结束语
建立科学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是保障火电厂电气一次检修作业安全的基础支撑。基于人本理念、防治结合、闭环管控及动态优化的管理方针,通过多维度构建系统化的安全管控机制并强化执行监督,可显著提升检修作业风险防控能力,切实维护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与人身安全,确保发电机组一次设备稳定运行,为火电厂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子银.发电厂电气一次设备故障检修与处理方法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24,(07):130-132.
[2]杜鸿云,温新鹏,时露露.电力系统变电一次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研究[J].光源与照明,2024,(06):84-86.
[3]杨竞帆.发电厂电气一次设备的状态检修策略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23,40(05):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