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行动逻辑

作者

万航羽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商学院 江苏苏州 215600

在当下,中国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青年作为国家建设和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其思想觉悟和理论素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与长远发展。思想的火炬,需要青年来传递,用党的创新理论点燃青年的信仰之光,让真理的味道甜进年轻心坎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

1.青年群体特点研究

当代青年在思想上、行为上、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性、开放性、独立性等显著趋势,这些特质能够鲜明的反映出时代特征、社会特点,当然,也对党的创新理论去武装青年的行动逻辑提出了新要求。由于青年群体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和行为方式的复杂性,理论武装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效果参差不齐,部分青年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内化为行动指南。此外,由于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使得青年易受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从而加剧了理论武装工作的难度。但是,也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行动逻辑,对于提升理论武装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迫切的必要性。

2.党的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其能够反映出党对所遇问题、困难的科学回应与实际探索,其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现关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行动逻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武装方式、途径以及产生的实际成效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在武装方式上,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应当通过学原文、对经典著作深入学习、理论宣讲、基层实践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以适应青年的认知特点与接受习惯[2]。

3.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行动逻辑构成

3.1 教育层面

在教育层面,学校作为青年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通过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政课程,帮助青年学生全面整体的学习掌握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为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有效途径。例如,通过举办主题讲座、红色知识问答比赛、面对面学术交流会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理论学习氛围,使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党的理论知识的熏陶。社会媒体、文化活动等宣传渠道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已成为青年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形式传播党的理论知识,能够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吸引青年关注并深入了解相关内容。此外,各类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项目。不仅丰富了青年的精神生活,还为他们提供了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机会。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理论武装氛围。

3.2 实践层面

在实践层面,实践推动认识迭代更新,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对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具有重要意义。志愿活动能够帮助青年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支教等公益项目,青年可以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初心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训实习也是青年学生大学生活中必然会经历的,这为企业与高校合作提供了契机,使青年在职业环境中深刻的体会到党的创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创新创业也为青年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通过党的创新理论应用于创业实践,青年不仅能够实现个人价值,也能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注入新

动力。

3.3 组织层面

在组织层面,党组织在创新理论武装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政策制定与相关论断为理论武装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尤为明显,如通过建立理论学习小组、开展党日活动等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传递到青年的心中。共青团作为党的忠实助手,是理论武装工作必不可少的主体。共青团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为党育人的重要任务,理应成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行动逻辑的重要力量[3]。

4.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4.1 多元化思潮冲击

当前正处于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多元化思潮对青年的思想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部分青年难以分辨,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青年群体的思想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其价值观的形成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4.2 理论武装工作形式化

当下,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过程中存在着形式化问题,如一些基层组织在开展学习时只是走过场,未能深入结合青年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导致效果微乎其微。宣传方式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并不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多样化的传播手段,难以激发青年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

4.3 青年自身因素

当然,青年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因素,部分青年未能深刻认识到党的创新理论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是浅尝辄止。并且,青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结合度不够,其行动逻辑已经存在模式化的现象,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有着对应的公式去套用,导致思维固化,使得他们在实践中难以感受到理论的指导作用,从而降低了参与的积极性。而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展示平台,也会使得青年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缺乏获得感与成就感。

5.应对问题与挑战的策略

5.1 强化思想引领

在多元化思潮冲击下,基层组织可以通过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强化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帮助青年深入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以及其背后形成的缘由。例如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和主题教育活动增强青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另辟蹊径,邀请青年代表作为主讲人,用青春的话语方式,将理论知识与青年人关心的事件话题、喜爱的事物等相结合,分享学习体会,通过沉浸式的宣讲方式,影响身边更多的年轻人[4]。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的接受与践行党的创新理论。

5.2 创新武装形式

习近平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5]。所以基层组织必须利用好新媒体等新兴技术来丰富武装工作形式,以提升吸引力。新媒体技术为理论传播提供新的可能,应积极把握全媒体的发展大势,遵循其内在规律,如可通过短视频平台来制作和宣传有趣的理论讲解视频,把握青年接收信息的途径,利用大数据的推送作用,来吸引青年的关注。在实践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大赛等,让青年们上手实操,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让他们能真正将理论用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