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江苏省水资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作者

张志富

湖南省三邦建设有限公司 421000

一、引言

江苏地处长江、淮河下游,太湖、洪泽湖镶嵌其间,全省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17% ,是全国水网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然而,2023 年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省仍有 18.4%的国考断面水质为Ⅳ类及以下, 70% 以上地表水功能区遭受不同程度污染,苏南部分河流“治反复、反复治”的困局尚未根本扭转。随着《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入攻坚期,梳理污染现状并提出针对性治理路径,对实现“美丽江苏”目标具有紧迫意义。

二、污染现状

(一)地表水:有机型污染为主,局部河段毒物超标

1.流域分布

2023 年,长江流域江苏段61 个监测断面中, N~V 类占比 12.3% ,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总磷;淮河流域78 个断面中, IV~ Ⅴ类占比 19.4% ,高锰酸盐指数突出。

2.典型区域

太湖湖体总磷浓度0.078 mg/L,仍超Ⅲ类标准 56% ,蓝藻水华面积年均出现约 900km2 ;京杭运河苏南段氨氮超标率 41.7%,较 1981 年的 8.3%显著上升。

3.新污染物

2024 年省监测试点发现,长江江苏段水体中PFAS、抗生素等检出率分别为 38%和21%,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对微塑料的去除率仅 40%~55% ,成为潜在风险源。

(二)地下水:苏锡常漏斗与硝酸盐污染并存

苏锡常地区因上世纪80—90 年代过度开采深层地下水,形成 7000km2 水位降落漏斗,地面最大累计沉降900 mm。2018—2023 年,苏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硝酸盐年均浓度由 8.7mg/L 升至 12.4mg/L ,超标率超过 30% ,主要源于农业面源与污水回灌。

(三)饮用水源地:化工围江与航运污染威胁突出

长江江苏段集中式水源地取水量占全省 60% ,但两岸 5km 范围内分布化工企业 5000 余家,码头仓储 300余个,取水口与排污口交错布置,突发环境风险高。2022 年,长江南京段某化工码头苯胺泄漏事件导致下游10万居民供水紧急切换,暴露出应急体系短板。

三、成因分析

(一)工业源:总量大、强度高的复合污染

2023 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21.9 亿t,居全国第一,其中化工、印染、电镀三大行业COD、氨氮贡献率分别达52%和47%。乡镇工业“小、散、乱”导致治理率不足 40% ,园区外企业超标排放时有发生。

(二)城镇源:管网错接与污水厂“晒太阳”

全省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虽达 75% ,但雨污错接、破损渗漏比例约 25% ,部分早期建设的污水处理厂进水COD 低于150 mg/L,处于“清水进清水出”的低效运行状态。

(三)农业源:化肥农药高强度投入

2023 年,全省化肥折纯量225 万t、农药使用量7.8 万t,单位面积施用量分别是全国平均的 1.4 倍和1.6 倍。农田径流总磷入河系数高达 1.8% ,成为太湖、洪泽湖富营养化主因。

(四)航运源:流动污染加剧水域累积风险

全省常年营运船舶21 万艘,年排放含油废水3.6 亿t、生活垃圾7.5 万t,仅30%船舶安装生活污水收集装置,大量污染物直排入河。

四、治理对策

(一)“精准治污”:构建新污染物全过程管控链

1.筛查建库:依托省环境监测中心,建立覆盖 13 个设区市的新污染物环境本底数据库,优先纳入PFAS、抗生素、微塑料三类物质。

2.分级管控:对化工、医药、电镀园区实施“一园一策”总量控制,新建项目须进行新污染物环境风险专项评价,禁止高毒替代品落地。

3.末端削减:推广“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2025 年前完成太湖流域186 座城镇污水厂提标改造,新污染物去除率提升至 80% 。

(二)“系统修复”:实施流域—湖泊—城市三级水生态修复

1.长江保护修复攻坚

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2025 年前完成沿江 1 km 范围内化工企业“搬改关转”清单,腾退岸线32 km 用于生态缓冲带建设。

2.太湖“一湖一策”升级版

按照“控磷为主、控氮为辅”思路,实施太湖西岸宜兴段 5 万亩围网养殖清退、2 万亩湖滨带湿地重建,同步建设“水下森林”100 万m²,恢复水生植被,提升湖体自净能力。

3.城市河道“毛细血管”治理

以南京内秦淮河、苏州干将河为试点,采用“气盾坝+水循环”技术,实现水体流速提升与溶解氧增加,消除黑臭反弹。

(三)“智慧监管”:构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网络

1.天空地一体感知

升级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固定站“四位一体”监测体系,实现重点流域50 m 分辨率月度水质反演、重点排口小时级视频 AI 识别。

2.大数据监管平台

整合生态环境、住建、水利等部门涉水数据,建立省级“水环境大脑”,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水质突变,提前48 小时发布预警。

3.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

将新污染物纳入排污许可执行报告,2025 年实现重点行业在线监测全覆盖,对超标排放企业实施按日计罚与信用联合惩戒。

(四)“协同治理”:建立多元主体共治新格局

1.上下游补偿

完善太湖、洪泽湖等跨市县流域生态补偿办法,按“谁超标谁赔付、谁改善谁受益”原则,2024—2025 年累计兑付补偿资金8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治理。

2.企业环保领跑者

发布年度“绿色工厂”名录,对节水减排成效显著企业给予信贷利率下浮 10% 、优先安排用能指标等激励。

3.公众参与

依托“江苏环保脸谱”小程序,建立排口“随手拍”举报平台,2023 年累计受理线索 1.2 万条,兑现举报奖励310 万元,形成全民监督氛围。

五、结论

江苏水污染具有“复合型、累积型、风险型”特征,必须坚持“减污、降碳、强生态”协同推进。未来五年,建议以新污染物治理为突破口,以数字技术赋能精细管理,以流域统筹破解行政分割,推动全省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从“类别改善”到“健康恢复”的跃升,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2023 年江苏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R].2024.

[2] 李干杰. 江苏水资源污染现状及其对策[J]. 水资源保护,2023(2):1-6.

[3] 王浩, 等. 江苏新污染物的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24,38(2):45-52.

[4] 国家发展改革委.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21—2035 年)[Z].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