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视域下纸媒品牌影响力提升策略
刘一飞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云南省昆明市 650228
一、引言
媒体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边界,形成“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传播格局。纸媒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其品牌影响力(如《人民日报》的权威性、《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标签)曾是核心竞争力,但在短视频、社交平台等抢占用户注意力的当下,纸媒发行量持续下滑、广告收入锐减,品牌认知度在年轻群体中逐渐弱化。然而,媒体融合并非对纸媒的替代,而是重构品牌影响力的契机。例如,《人民日报》通过“两微一端”延伸品牌触角,其微信公众号单篇推文阅读量常破10 万 + ,短视频账号“人民日报”粉丝超3 亿,实现了传统权威品牌的年轻化表达;《环球时报》依托深度国际报道的品牌基因,在抖音打造“国际热点快评”IP,强化了“专业、及时”的品牌形象。因此,探索纸媒品牌影响力提升策略,对纸媒在融合时代实现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品牌影响力是指媒体品牌在受众中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以及对社会舆论的引导能力。纸媒品牌影响力的核心构成包括:内容公信力(事实核查严谨、报道客观)、专业标签(如财经类纸媒的数据分析能力、时政类纸媒的政策解读深度)、情感联结(长期积累的读者信任与文化认同)。在媒体融合视域下,纸媒品牌影响力的提升需实现“传统优势数字化转化”与“新媒体场景下品牌增值”的双重目标。
二、纸媒品牌影响力面临的挑战
2.1 传播渠道单一,用户触达受限
传统纸媒依赖线下发行和固定读者群体,传播时空受限。而年轻用户更习惯通过手机获取信息,若纸媒未能建立多元化数字渠道,品牌曝光度会持续下降。例如,某地方晚报的读者平均年龄超 55 岁,30 岁以下读者占比不足 8% ,品牌在年轻群体中逐渐“隐形”。
2.2 内容形式固化,难以适应新媒体场景
纸媒以文字报道为主,表达方式偏严肃,与新媒体用户偏好的“短平快”“可视化”内容存在差异。若简单将报纸文章搬运到网站或APP,会因“水土不服”导致用户流失,反而稀释品牌价值。
2.3 品牌形象老化,情感联结弱化
部分纸媒长期沿用传统叙事风格,缺乏与用户的互动,品牌形象逐渐僵化。例如,一些党报副刊仍以“说教式”文章为主,难以引发年轻读者的情感共鸣,导致品牌在新一代用户中缺乏吸引力。
三、媒体融合视域下纸媒品牌影响力提升策略
3.1 内容创新:强化品牌核心优势,实现“一次生产、多元分发”
3.1.1 深耕深度内容,巩固品牌权威性
深度报道、调查新闻是纸媒的传统优势,也是品牌差异化的核心。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纸媒应强化“内容护城河”,推出具有独家性、思想性的报道,形成“纸媒出品
高质量内容”的品牌认知。例如,《南方周末》在保留报纸深度调查的同时,将报道拆解为“短视频导语 ⋅+ 图文精华+专家访谈”的融媒体产品,在微信、B站等平台传播,既扩大了影响力,又强化了“深度调查”的品牌标签。
3.1.2 创新内容形态,适配多平台场景
根据不同数字平台的传播特性,对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在微博侧重“热点速评”(140 字以内 + 话题标签),在抖音、快手制作“30 秒新闻解读”(画面+字幕 + 主播点评),在微信公众号推出“长图图解”“互动问答”等形式。例如,《中国青年报》将“两会报道”转化为“青年关心的 5 个问题”互动H5,用户点击即可查看政策解读,既符合年轻用户的阅读习惯,又强化了“关注青年需求”的品牌形象。
3.2 渠道整合:构建“中央厨房+矩阵传播”体系,扩大品牌触达
3.2.1 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
以纸媒品牌为核心,在自有平台(官网、APP)和第三方平台(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建立账号矩阵,实现“一品牌多账号,各账号有侧重”。例如,《人民日报》矩阵中,“人民日报”主账号侧重权威发布,“人民日报评论”聚焦观点输出,“人民视频”主打新闻现场,“侠客岛”以“接地气”的风格解读时政,各账号相互联动,共同强化“主流权威”的品牌形象。
3.2.2 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实现品牌场景延伸
将纸媒品牌从“纸上”延伸到线下场景,增强用户体验与品牌记忆。例如,《三联生活周刊》依托“文化生活”品牌定位,举办“城市文化沙龙”“读者见面会”,并通过抖音直播扩大影响力;地方晚报可联合本地商家推出“报纸兑换优惠券”活动,既提升报纸发行量,又强化“服务本地生活”的品牌认知。
3.3 用户运营: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增强品牌黏性
3.3.1 建立用户画像,实现精准触达
通过数字平台收集用户数据(如阅读偏好、互动频率),构建用户画像,为不同群体推送个性化内容。例如,针对年轻妈妈群体,母婴类纸媒可推送“育儿知识短视频”;针对中老年用户,健康类纸媒可在APP开设“语音读报”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品牌依赖度。
3.3.2 鼓励用户参与,构建品牌社群
通过“UGC(用户生成内容)”“互动活动”等方式,让用户从“受众”变为“参与者”。例如,《新京报》发起“城市影像征集”活动,邀请读者拍摄身边的城市变化,优秀作品在报纸和新媒体平台刊发,既丰富了内容,又让读者产生“这是‘我们’的报纸”的归属感,强化品牌情感联结。
3.4 技术赋能:运用新技术提升品牌体验与传播效率
3.4.1 引入可视化与沉浸式技术
利用数据新闻、VR/AR等技术,提升内容表现力,增强品牌的科技感与创新性。例如,《澎湃新闻》在报道“故宫大修”时,制作VR全景页面,用户可“沉浸式”查看修复过程,配合文字解读,既展现了报道的专业性,又让品牌形象更显“前沿”。
3.4.2 运用大数据与AI优化传播
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预测热点话题,指导内容生产;利用AI技术实现“智能推荐”“自动摘要”,提升传播效率。例如,某财经类纸媒通过分析用户阅读数据,发现“新能源汽车”话题关注度高,及时推出系列报道,并通过AI算法精准推送给关注财经和汽车领域的用户,品牌相关内容的点击量提升 30% 。
四、结论
媒体融合为纸媒品牌影响力提升提供了新路径,核心在于“守正创新”:既要坚守纸媒的公信力、深度报道等核心优势,又要主动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通过内容形态创新、渠道矩阵构建、用户互动深化、技术赋能升级,实现品牌的数字化转型与增值。纸媒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需避免“为融合而融合”的盲目跟风,而应结合自身定位与特色,找到传统品牌基因与新媒体场景的契合点,让纸媒品牌在融合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 媒体融合:实践逻辑与未来想象[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
[2] 张光辉. 传统媒体品牌的新媒体延伸策略[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23(3): 45-52.
[3] 《光明日报》编辑部.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党报品牌建设实践[J]. 中国记者, 2022(8): 23-26.
[4] 彭增军. 媒介品牌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