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钢生产线工艺参数优化与产品质量提升研究
罗婧青
中冶沈勘秦皇岛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河北省秦皇岛市 066000
前言
轧钢生产线是钢铁制造的核心环节,其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速度、张力等)直接影响钢材的力学性能、尺寸精度及表面质量。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可实现产品质量的稳定提升、能耗降低与生产效率提高,推动钢铁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下从工艺参数优化方法、质量提升路径、技术挑战及发展趋势等角度展开分析。
1 轧钢工艺参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1.1 关键工艺参数
加热温度:影响钢材的奥氏体化程度、组织均匀性及轧制变形抗力轧制速度与张力:决定钢材的变形速率、尺寸精度及表面质量。
冷却速率:控制钢材的相变过程,影响显微组织(如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及力学性能(如强度、韧性)。
压下量与道次分配:影响钢材的变形均匀性、残余应力及内部缺陷(如裂纹、分层)。
1.2 参数与质量的关联性
尺寸精度:轧制速度、张力波动会导致厚度/宽度偏差,需通过AGC(自动厚度控制)与AWC(自动宽度控制)系统实时调整。
表面质量:轧辊磨损、冷却不均会导致表面划痕、氧化皮压入,需优化轧辊材质与冷却工艺。
力学性能:加热温度、冷却速率控制不当会导致强度不足或韧性过低,需通过CCT(连续冷却转变)曲线优化工艺。
2 工艺参数优化方法
2.1 基于模型的优化
有限元仿真(FEA):通过 ANSYS、DEFORM 等软件模拟轧制过程,分析应力、应变分布,优化道次压下量与温度场。
工艺数学模型:建立轧制力、轧制力矩、前滑等参数的预测模型,结合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优化参数组合。
CCT 曲线优化:通过热模拟实验(如Gleeble 热力模拟机)测定钢材相变点,制定冷却工艺窗口,提升力学性能一致性。
2.2 数据驱动的优化
机器学习预测:基于历史生产数据(如温度、速度、成分、质量指标),训练回归模型(如XGBoost、随机森林),预测最优工艺参数。
实时监控与闭环控制:部署传感器网络(如红外测温仪、激光测厚仪),实时采集工艺参数与质量数据,通过 PID 控制或 MPC(模型预测控制)动态调整参数。
大数据分析:挖掘工艺参数与质量缺陷的关联性,定位关键影响因素(如某道次温度波动导致带钢表面裂纹)。
2.3 实验设计与验证
正交实验:设计多因素多水平实验,分析参数交互作用,快速定位最优参数组合。
田口方法(Taguchi):通过信噪比(SNR)分析,优化参数稳健性,降低质量波动。
现场中试:在生产线小范围验证优化参数,评估对质量、能耗、效率的综合影响。
3 产品质量提升路径
3.1 尺寸精度控制
高精度轧机与AGC 系统:采用液压轧辊间隙控制(HGC)、秒流量控制(MFC)技术,将厚度偏差控制在 ±5μm 以内。
在线测厚与反馈:部署X 射线或激光测厚仪,实时监测厚度并调整轧制力,减少头尾厚度超差。
3.2 表面质量改善
轧辊材质与表面处理:采用高速钢(HSS)、碳化钨(WC)轧辊,结合激光毛化、电火花毛化技术,提升轧辊耐磨性与表面粗糙度稳定性。
冷却系统优化:设计层流冷却、超快冷(UFC)系统,控制冷却均匀性,减少氧化皮与表面缺陷。
在线表面检测:采用机器视觉、涡流探伤技术,实时检测划痕、压入、裂纹等缺陷,自动标记与分拣。
3.3 力学性能一致性提升
控轧控冷(TMCP)工艺:通过精确控制轧制温度、终轧温度与冷却速率,细化晶粒、提升强度与韧性。
成分-工艺协同设计:结合钢材化学成分(如 C、Mn、Nb 含量)与轧制工艺,定制显微组织与性能(如双相钢、TRIP 钢)。
热处理工艺优化:对高强钢采用离线淬火+回火(Q&T)或在线直接淬火(D
Q)工艺,提升力学性能稳定性。
4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4.1 多参数耦合与非线性
挑战:轧制过程涉及温度、速度、张力、压下量等多参数耦合,优化难度大。解决方案: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如 NSGA-II)、深度强化学习(DRL)技术,处理参数间的非线性关系。
4.2 实时性与动态调整
挑战:生产线工况波动(如来料厚度变化、轧辊磨损)需实时调整参数,传统模型响应慢。
解决方案:部署边缘计算节点,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参数的毫秒级动态优化。
4.3 数据质量与融合
挑战:传感器数据噪声大、多源数据(如工艺参数、质量指标、设备状态)融合困难。
解决方案:采用数据清洗、特征工程、多模态融合技术,提升数据可用性与分析精度。
5 发展趋势
5.1 智能化与自主优化
基于AI 的工艺参数优化系统可实现自学习、自决策、自调整,减少人工干预。例如,通过强化学习(RL)动态优化轧制力与冷却速率。
5.2 数字孪生与虚拟制造
构建轧钢生产线的数字孪生体,模拟工艺参数调整对质量的影响,实现虚拟调试与工艺优化。例如,通过数字孪生预测新钢种的轧制工艺窗口。
5.3 绿色化与低碳轧制
优化加热温度与冷却工艺,降低能耗与碳排放。例如,采用余热回收技术、直接淬火工艺(DQ)减少热处理能耗。
5.4 全流程质量追溯与闭环控制
融合炼钢、连铸、轧制、热处理全流程数据,构建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闭环控制。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工艺参数与质量数据,确保可追溯性。
6 实践案例
案例1:热轧带钢厚度精度提升问题:带钢头尾厚度超差,导致客户投诉。
优化措施:
部署激光测厚仪与AGC 系统,实时调整轧制力;
通过机器学习预测头尾厚度波动,优化道次压下量分配效果:厚度精度提升至 ±3μm ,头尾超差率降低 80% 。
案例2:冷轧高强钢表面质量改善问题:表面划痕与氧化皮压入导致废品率升高。
优化措施:
采用碳化钨轧辊与激光毛化技术,提升轧辊表面粗糙度稳定性;
优化层流冷却系统,减少冷却不均导致的氧化皮。
效果:表面缺陷率降低 60% ,废品率从 5% 降至 1.5% 案例3:控轧控冷(TMCP)工艺优化问题:高强钢力学性能波动大,无法满足汽车用钢标准。
优化措施:
通过热模拟实验测定CCT 曲线,优化终轧温度与冷却速率;
部署在线力学性能检测仪,实时反馈并调整工艺参数。
效果:抗拉强度波动范围从 ±100MPa 缩小至 ±30MPa ,合格率提升至 98% 。结束语
轧钢生产线工艺参数优化与产品质量提升是钢铁企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核心路径。通过基于模型的仿真优化、数据驱动的智能控制、全流程质量追溯等技术手段,可显著提升钢材的尺寸精度、表面质量与力学性能一致性。未来,随着 AI、数字孪生、物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轧钢工艺将向自主优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低碳制造方向升级,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企业需以工艺参数优化为切入点,构建“数据-模型-决策-执行”的闭环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有铭,李曼云,韦光.钢材的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第2 版[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22
[2]高晓龙,夏天东,王晓军,等.金属晶粒细化方法的研究现状[J].金属功能材料,2021(6):60—66
[3]杨虎成.高速棒材生产线新工艺技术及装备应用[J].山西冶金,2022(7):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