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

作者

段逸晗

乌鲁木齐城市轨道集团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一、引言

随着市场环境的多变性与施工过程的不确定性增强,造价风险频发,项目成本易出现偏差,严重时影响工程进度与质量。为适应新时代工程管理需求,亟需建立科学的动态造价控制机制,协调各阶段成本信息,实现全过程的风险识别与应对。

二、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类型分析

(一)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建筑项目造价偏差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产生原因涵盖设计阶段的技术方案不成熟、现场施工技术适应性不足以及材料工艺选择不合理等方面。由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与设计预期之间可能存在差异,技术失配容易引发返工、工艺调整和进度延误,从而直接增加成本支出。此外,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施工人员经验不足或设备匹配问题亦可能导致工程质量问题,进而产生额外的整改费用。因此,在项目技术管理中需高度重视技术风险的识别与前期预控,从设计深度、方案审查与技术储备方面加强管控,以降低造价波动风险。

(二)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反映的是组织层面对项目造价控制产生的不利影响。包括计划实施偏差、资源协调不畅、信息沟通滞后以及责任边界模糊等问题。特别是在大型综合性建筑工程中,涉及的专业部门多、参建单位复杂,若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易造成指令传达误差与协调效率低下,进而引发物资浪费、重复作业等非经济性支出。此外,若管理人员对造价控制目标认识不足或执行力不强,则会导致预算管控体系失效。因此,加强组织结构优化、制度建设完善与协同机制设立,是有效控制管理风险的关键举措。

(三)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源于宏观经济环境与建筑市场动态的不稳定性。主要包括原材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上涨、融资利率变化以及汇率影响等因素。其中建筑材料如钢材、水泥等产品价格受供需关系和市场投机行为影响显著,而人工成本则与社会劳动力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其上升趋势往往不可控。此外,若项目涉及进口设备或跨国采购,则汇率波动亦可能使造价产生浮动。针对经济风险,需在项目预算中设置合理的价格浮动系数与应急成本额度,同时通过合同条款设立价格调整机制予以缓冲。

(四)合同与法律风险

合同与法律风险是项目造价不可忽视的重要隐患之一。在合同编制过程中,若条款不够严谨或缺乏针对造价控制的具体约定,项目执行过程中易发生争议与责任不清等问题,导致预算失控或成本纠纷。此外,建筑行业所处的政策环境具有动态调整特点,法律法规的变化亦可能使已签订合同面临履约障碍,产生经济损失。特别是在政策监管趋严、环保标准提升的背景下,相关要求可能带来新增成本。因此,在合同管理环节需进行风险预测与法律条款完善,建立健全的合同审核与履约监控机制,以实现造价稳定运行与法律风险可控。

三、造价动态管理机制构建

(一)成本动态控制模型设计

成本动态控制模型是实现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核心工具之一。该模型依据项目周期划分与资源分解结构(WBS)为基础,将项目目标成本细化至各个执行单元与控制节点,并设置合理的预警区间和偏差容忍限值。通过对各阶段投入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比对分析,可实现预算与实际成本的闭环反馈与动态纠偏。控制模型应具备调整灵活性与可扩展性,可根据施工现场变化、进度调整与资源配置策略进行适时修订,从而构建起以目标成本为导向的全方位造价管控机制。

(二)数据采集与信息处理流程优化

造价动态管理的高效运行离不开数据的全面采集与智能处理支持。应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数据采集流程,包括对施工日志、工程量清单、材料使用情况、人工工时与机械运行记录等核心数据的实时汇总。数据处理过程中可应用数据挖掘与建模分析技术,对成本变动趋势进行多维度分析与预测,从而提升项目管理的前瞻性与策略适配能力。同时,通过引入数据可视化工具,可将成本波动与进度节点进行联动展示,增强管理层对造价管控状态的直观感知与快速决策能力。

(三)预算调整与计划联动策略

项目预算与施工计划的联动性是实现造价控制与资源协调的关键。在动态管理过程中,应以工程进度为参照,对预算进行阶段性调整与细化,确保各施工环节的资源投入与资金配置始终匹配需求。当计划发生调整,如工期压缩、方案变更或分阶段推进时,预算系统应及时响应,同步进行资金统筹与成本重构,避免由于信息滞后引发材料积压或设备闲置现象。此外,通过设置预算缓冲机制与资金冗余区,可增强项目对计划扰动的适应能力,实现造价控制与进度推进的同步优化。

四、造价风险控制技术与措施

(一)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体系

风险识别与评估是造价管控的首要环节,其目的是明确项目中潜在的造价波动因素及其影响范围。可运用风险矩阵法、层次分析法(AHP)与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对技术、管理、经济及法律风险进行全面识别与定量评估。通过将风险因子进行分类评级,并结合历史工程数据、行业模型与工程特点形成造价风险地图,可帮助项目管理者精准定位高风险区域与薄弱环节,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与资源配置计划。

(二)预防性控制机制设计

预防性控制机制是在风险未发生前就制定应对策略的系统化安排。包括设置关键环节的控制节点、建立费用上限与冗余预算区、构建标准化施工方案及技术路线。通过优化采购流程、筛选优质供应商、比选施工技术与细化工程设计,可有效降低技术与经济类风险发生概率。同时,对于外部风险如政策变化与市场波动,应制定应急管理预案与替代方案,提升项目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确保造价控制体系具备前瞻性与适应性。

(三)合同管理与责任分配机制

合同作为项目执行的法律依据,是造价风险控制的重要保障。应在合同设计阶段明确各参与方的权责边界、计价方式、结算周期与违约条款,特别是在涉及价格调整、索赔条款与不可抗力事件处理方面需具备完整的约束与说明。同时,强化合同履约监督机制,通过定期审查、过程记录与现场核验,防止合同偏离与造价失控现象发生。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如出现争议或不可预见事件,应依托合同内设定的争议解决机制及时开展调解或仲裁,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项目成本控制成果与各方合法权益。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工程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施工环境的日益复杂,造价管理的动态化已成为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重要性、关键要素、实施路径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明确了在动态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风险识别与资源优化等要素的不可或缺性。同时,随着人工智能、BIM 技术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将愈加智能化和精细化。

参考文献:

[1]肖银.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师,2024,(10):289-290.

[2]陈鹏.浅析建筑工程造价中影响成本管理的因素及成本管理优化策略[J].中华建设,2024,(07):62-64.

[3]车善婷,厉闻明,朱婷.建筑工程造价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24,(06):151-153.

[4]王秀娟.探微建筑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与风险[J].四川建材,2024,50(03):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