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长三角一体化中宣城“文房四宝”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路径与生态效应

作者

付道亮 周小倩 王财宇 许仁杰 蔡颖

安徽职业技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11

引言:

在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区域文化旅游的协同开发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的重要支撑。文化旅游不仅承载着经济转型的动力,还承担着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社会协调等多重功能。宣城作为“文房四宝”的重要发源地和集散地,在文化内涵、工艺传统与生态资源方面独具优势。其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广泛的文化影响力与市场开发潜力。然而,受限于行政壁垒、产业链整合不力、市场宣传滞后等因素,宣城“文房四宝”文化旅游的发展水平与其资源禀赋并不匹配。因此,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政策牵引与平台支撑下,整合资源、优化生态、提升附加值,成为宣城文化旅游亟待破解的现实命题。本文试图从区域协同视角切入,系统梳理宣城“文房四宝”文化旅游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可操作的协同发展路径,并深入分析其对生态系统的正向效应与潜在风险,以期为区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一、宣城“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与区域功能定位

宣城作为安徽省的文化重镇,是“文房四宝”中宣纸和徽墨的主要产地之一,也是全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区域。宣纸自唐代以来以洁白柔韧、耐久不蛀而闻名于世,其制作技艺融合了传统造纸工艺与当地自然生态资源,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而徽墨则以其色泽润滑、气味清雅、书写流畅深受书画界推崇。宣城不仅拥有丰富的传统工艺,还汇聚了众多古村落、名人故居和书画院校,具备发展以“文房四宝”为核心的综合文化旅游体系的内生动力。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框架下,宣城被赋予“承接产业转移、对接文旅融合、服务区域均衡”的功能定位,其作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苏浙沪等地在人文资源、市场结构与基础设施方面实现了高度互补。由此,宣城“文房四宝”文化旅游的发展已不再是地方自我消化型模式,而需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构建以文化价值提升、产业链延伸与生态保护共生为导向的新型发展格局。

二、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内外部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宣城“文房四宝”拥有较强的文化原生性和工艺独特性,但其在旅游业态转化过程中仍面临多个现实瓶颈。一方面,文房四宝产品主要服务于书画圈层与收藏市场,消费群体相对狭窄,文化传播形式较为单一,尚未形成面向大众的体验式文旅产品体系。另一方面,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文化阐释不足、运营模式陈旧、市场宣传缺位等问题,使得“文化”与“旅游”两张牌未能有效融合。此外,产业链条分散、创新能力不足、区域间竞争有余协同不足等因素也严重制约了其文化旅游综合效益的释放。从外部来看,宣城与苏浙沪核心城市在交通通达性、游客承载力、资本吸引力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在长三角区域旅游产品布局中处于相对边缘地位。而在内部机制方面,政府主导下的文化旅游项目多重视物质景观的修缮与展示,缺乏系统的运营与内容创新,难以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品牌和产业集群。

三、构建“文化 + 生态 + 旅游”融合型协同发展机制路径

在长三角一体化政策推动下,构建以“文化 + 生态 ;+ 旅游”为核心的融合发展机制成为提升宣城“文房四宝”文化旅游竞争力的关键。首先,应打造跨区域协同平台,联合苏州、杭州、合肥等书画文化深厚的城市,形成“长三角书艺文化带”,通过节会联办、资源共建、线路互推等方式提升整体影响力。其次,推动“文房四宝”产业链的旅游化转型,从产品展示走向技艺体验与文化研学,开发“制墨研纸、书画互动、非遗工坊”等沉浸式项目,增强游客的文化感知与消费黏性。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化小镇 ⋅+ 产业园区 ⋅+ 景区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使传统工艺产业与旅游功能有机嵌套,形成生态型文旅融合新模式。此外,要强化文旅IP品牌打造,围绕“宣纸国艺”“徽墨故乡”等主题进行差异化定位,推动产品标准化、形象系统化、传播国际化。

四、生态效应视角下的文化旅游发展评估与调控机制探析

文化旅游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对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就宣城而言,其“文房四宝”产业高度依赖天然水系、森林植被与生物原料,因此旅游开发中生态效应的评估与调控尤为重要。一方面,生态效应表现为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增强、传统生态工艺得以传承等正向影响。例如,宣纸生产中对水源净化、植物皮料的可再生利用等措施有助于促进生态文化理念传播。另一方面,旅游流量上升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容量超载、生态负荷增加等负向效应。

五、长三角协同格局下宣城“文房四宝”文化旅游的可持续演化逻辑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宣城“文房四宝”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应止于资源消费与经济收益的短期追求,而应着眼于文化遗产保护、产业生态优化与区域价值再造的长期目标。从系统演化逻辑看,第一,应以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核心,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产”的跃升,使“文房四宝”不仅是传统象征,更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第二,应以制度化、组织化、平台化的区域治理机制为支撑,打破行政壁垒与信息孤岛,构建多级联动、多元参与的跨域治理体系,实现文旅资源的高效配置与服务协同。

结论:

宣城作为“文房四宝”的重要发源地,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具备文化、生态与区位的多重优势。本文在梳理其文化旅游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协同发展理念的多路径融合机制,并结合生态效应进行评估分析,认为宣城应通过跨区域联动、产业链整合、生态保护与科技赋能等措施,实现文化旅游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未来,应持续推动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加强文化生态系统建设与区域品牌整合,使“文房四宝”不仅成为宣城的文化名片,更成为长三角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核心引擎,为实现区域协调、文化繁荣与生态文明贡献“宣城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敬波,罗鑫.打造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宣城篇章[N].安徽日报,2024-12-27(005).DOI:10.27996/n.cnki.nahrb.2024.007297.

[2]奚和平,程筱农.利用气候资源促进宣城市绿色生态经济发展[J].中南农业科技,2024,45(05):219-221+233.

[3]张敬波,朱卓.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奋力开拓高质量发展新路[N].安徽日报,2023-12-13(005).DOI:10.27996/n.cnki.nahrb.2023.0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