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足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作者

余清辉

漳州市龙海区海澄镇下埭小学

摘要:教师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自主阅读思考和效果检验等活动方式,教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挑选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内容和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自主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的课程目标提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用数学课程提供的知识载体,去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不仅能理解与解释现实世界,还能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学生在数感、量感、符号意思、运算能力等方面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挑选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内容和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根据小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特点,以及学生所处不同学习氛围环境。笔者采取课前预习,课堂自主阅读思考和效果检验等活动方式,促进所有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通过多环节多方位的形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

一、教方法,助思考

课前预习,学生能做到拿出数学教材就能快速翻阅到指定要预习的课程内容。随着年级的增加,翻阅的速度有所不同,但大部分学生都能快速的完成预习任务。表面上看学生预习目标就是把教师布置的内容看一下。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学生没有掌握自主预习的方法,导致预习处于浅层次的翻看而已。因此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让学生能够直观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及其实际背景。首先是让学生完整的读,有声读、逐字逐句读或默读,把学习内容读通读顺。接着让学生动笔划一划、圈一圈、标一标,划出学习内容的重点,圈出困惑的点,标注不懂的地方。然后找一找,找出哪些知识点是以前学过的,回顾一下,思考新旧知识点的不同及其链接点,拓宽自己的思路。最后“小试牛刀”,完成教科书中的“做一做”,遇到不懂再返回例题读一读,再探究解答思路。为了便于学生记忆使用预习方法,笔者将其编成了一个预习顺口溜“读一读、划重点;有困惑、做标注;遇旧知、回头看;多思考、思路宽;做一做、手要勤。”学生预习的时候就可以按部就班,而且简单明了易上手。再经过教师手把手教学指导,学生很快就能较快融会贯通掌握预习方法。

如:笔者在指导学生预习“小数乘法应用”这一课时,学生能较熟练的读懂例题5呈现的内容,然而在划重点、圈困惑时,笔者发现有两位同学在“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这个地方划了横线,并圈出1.3倍做了问号标注。问其原因,他们认为倍数只能用整数表示。学生能够在实际情景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就链接到本节即将学习的知识点,从而认识到倍数不仅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并且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就能在学习的过程不断探索发现,拓宽他们的思维,寻找思维火花碰撞点。如:在“我算得对吗?”这个验算环节,有部分学生就学会了先翻到课本第6页,再次读一读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最后才动手验算。这样温故而知新,学生就掌握了不同课时间知识点存在的联系。。

二、挑课程,促提升

一个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教师耐心静待花开。首先教师要尽量挑选一些难度系数适合的课程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便于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跟随教师的指导,自觉的参与自主学习活动。然后就可以进行“跳一跳”摘果子螺旋式上升开展较高难度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新的学习层次,通过数学的思维,揭示一些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笔者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操作实践环节时,除了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图片,还要求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提示,裁剪教科书附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图样并粘贴。其实经历这些操作之后,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认识还是不够丰富的。这些内容是在有限的范围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现实生活中,学生还需要通过独立的数学思维过程,进一步掌握这些基本特征的由来。于是笔者还要求学生利用家里现有的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通过探究现实世界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纷纷举手展示自己制作过程和方法,作品展示也精彩纷呈。有的学生是把马铃薯切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有的学生是用一次性筷子或牙签粘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有的学生是用铁件,跟父母合作焊接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等,经历了动手实践和不同作品交流展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形成有了丰富表象,构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空间观念。再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3的倍数特征”时,学生对3的倍数特征表述是比较难于理解的,笔者除了引导他们多默读几遍,圈一圈关键词语,还指导他们交流自主学习获得的理解,再结合数字表,让他们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从揭示数学对象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和推理意识。

三、勤检查,提效果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每位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内容理解程度深浅不一,有的是知道例题呈现的内容;有的懂得了推演过程;有的不仅能做到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因而每位学生自主学习的收获是不尽相同的,通过数学的语言表达交流,以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达到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共同发展,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能力。以下是学生自主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的一个教学片段:

多媒体呈现教材第93页例题1,学生就已经知道列式,有一大部分学生还喊着“要通分才能计算。”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嘴里还是犯嘀咕“为什么要通分?”笔者就请有疑惑的同学提问。

生1:为什么要通分?直接分子相加当分子,分母相加当分母不行吗?

生2:因为分母不相同,我们之前没有学过这样的。

生3:(补充)只有通分分母才相同,分数才能相加减。

生4:(补充)对。分母相同,分数单位才相同,所以就能相加。

师:这是利用什么样的数学思维方式?(全班寂静)

生3:(举手)转化......对吗?

师:大家认为呢?

全班:是......

生5:通分为什么要找分母20呢?为何不找其它的数字?

班级再一次安静下来。

生6:20是分母10和分母4的最小公倍数。

全班:对哦......

师:为什么要找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呢?

生6:数值较小,方便计算。

生7:(补充)不用在约分。(不确定的表情)

生4:对,分母和分子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相加之后可能要在约分。

师:一般情况下,异分母分数相加减通分要找它们分母之间的最小公倍数。

在学生准备动手计算时,笔者再次发问:“通分是利用什么原理?”班级又一次安静下来。生2:“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课堂的交流表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经历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培养了学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激励学生自我探究学习的意愿。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生自我进行的思维体操活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可根据班级的学情,设立自主学习目标,促使每位同学在自主学习的道路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