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文科背景下民间文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作者

纪军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新文科建设已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2018 年以来,党中央和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新文科建设提供实施的政策依据和前行方向。在新文科背景下,民间文学概论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立足于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探讨民间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旨在为同类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民间文学融文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复合性和实践性特征。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处理理论知识讲授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创新思维培养之间的关系,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重构新文科视域下民间文学概论课程的内在框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以及评价方式多元等方面,提出该课程改革思路和建设建议。

一、新文科建设与民间文学课程改革的政策背景和理论基础

1.政策背景

新文科建设是我国应对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战略举措。2018 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推动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2019 年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国新文科建设由此正式开启。2020 年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的原则、路径等作了全面部署。这些政策文件共同构成了新文科建设的顶层设计。2021 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正式启动新文科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2.理论基础

新文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文社科领域的重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领域、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围绕着理念方法、 科体系 教育发展、 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人才培养与数字技术等方面,各高校纷纷开展新文科建设的研 学术讨论的话题也不断深入。樊丽明(2020)等学者认为,新文科建设的核心 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建设的重点在于新专业、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的探 研究者则强调,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才是新文科建设最后的落脚点。3 这些理论观点为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民间文学具有交叉性学科性质,它既包含文学的特质,同时又具有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实证性。相应地,民间文学概论课程也就兼具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内容。由此,在新文科背景下,民间文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就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其特性,实现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突破。

二、新文科背景下民间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

(一)民间文学概论课程现状分析

1.课程内容方面。民间文学概论课程内容多围绕民间文学定义、分类、特点、历史发展等传统板块展开,存在知识陈旧、缺乏时代感,学科交叉内容不足,忽视地域特色民间文学资源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文科对课程内容的创新性与综合性要求。

2.教学方法方面。目前民间文学概论课程通常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度低,缺乏互动性与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造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新文科强调的创新性、实践性教学理念不符。

3.课程评价方面。现行民间文学概论课程评价多以期末考试为主,考核内容侧重知识记忆与理解,评价维度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与综合能力,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二)新文科背景下民间文学概论课程建设改革的思路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民间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从以下维度进行全面革新。

1.课程内容改革

①更新知识体系。教学内容的重构是改革的首要任务。传统的民间文学课程内容往往局限于文本分析和理论阐释,缺乏与现代社会的有效连接。改革后的课程应当建立“跨学科、跨领域、跨媒介”的内容体系,将民间文学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应引入民间文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如数字化民间文学、跨文化民间文学比较等前沿内容,使课程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同时,增加学科交叉内容,结合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视角,对民间文学进行多维度解读,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

②突出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本地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如地方传说、民间歌谣等,将其融入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具地方特色与实践价值。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课程内容的地方特色和实践价值。

2.教学方法创新

①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空间,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在线下课堂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开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活动,增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与课堂活跃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田野调查、文化展演、创意转化等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际能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实践教学应当与地方文化资源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③数字化赋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全过程,通过建设在线教学资源库,开发智能化教学工具,实现教学过程的数字化赋能。例如,建立民间文学数字博物馆、建设深度学习支持系统等,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精准推送;开发移动学习应用,拓展教学时空,提高教与学的双边互动,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

3.课程评价体系优化

①多元化评价主体。引入学生自评、互评机制,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评价过程中。同时,在田野调查等实践环节,邀请民间文学专家、文化机构工作人员等作为外部评价主体,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使课程评价更全面、客观、专业。

②多元化评价方式。改变一元化的评价方式,增加过程性考核。正确核定各考核环节在整个评价中的比重,减少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增加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项目、实践报告等过程性评价的权重。此外,还应设计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如项目报告、调研报告、创意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

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造力。

三、民间文学概论课程改革的实践案例与效果评估

(一)实践背景与目标

以某高校民间文学概论课程为例,该校地处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的豫北地区,但在课程建设中存在传统教学模式弊端。为响应新文科建设要求,该校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目标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探索符合地方实际情况、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新文科课程建设模式。

(二)实践过程

1.调整课程内容

结合新文科理念与地方文化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增加数字化民间文学研究、地方民间文学特色单元等内容,邀请地方文化专家举办讲座,拓宽学生视野。同时,组织学生开展本地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收集整理民间故事、歌谣等资料,融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使课程内容更具时代性与地方特色。自开展课程改革以来,先后共计组织269 名学生组成19 个调查组,分别对洛阳、开封、驻马店等9 个地市以及闽南地区、东北地区等地区民间故事展开调查,学生在当地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查找地方志、古籍、民间故事集等,获取与传说相关的文字记载;利用互联网搜索安阳地方传说的相关文章、报道、论坛帖子等,拓宽资料来源;拜访当地的民俗学家、历史学家、文化研究者等专业人士,了解他们所掌握的传说及研究成果。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搜索、咨询专家等形式搜集资料;再通过反弹、走访古籍、参与民俗活动等方式进行实地考察,以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与当地民众交流,在对于传说相关的古籍、遗址等实地走访中,考察民间传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参与民俗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传说的传承与变异。

2.改变教学方法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线上教学平台上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强化互动环节,线下课堂教学活动避免单一化,注重多样化。例如,在讲解民间文学类型时,在线上通过视频资源展示不同地区民间文学表现形式,在线下则组织学生围绕不同民间文学体裁特点组织分组讨论和线上展示;在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深入家乡开展田野调查,现场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民间文学资料,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调研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研究素养。

3.重构评价体系

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将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在一起,借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具体而言,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核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项目和实践报告等,这些内容将占总成绩的 60% 。期末考试作为结果性评价,占总成绩的 40% ,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

在评价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核。比如,课程实践的实施过程中,主张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尊重学生个人意愿,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特长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在实践成绩的评定中,全体学生参与成绩评定,教师综合学生互评成绩和教师评价,最终确定各合作小组的课程实践成绩(该小组成绩也将作为小组成员的课程实践成绩)。

(三)实践效果与评估

经过两个教学周期的改革和实践,综合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教学反馈的结果显示,学生对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后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满意度显著提高,多数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有趣,更加凸显地域特色;教学方法更具互动性与实践性,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学生普遍反映在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邓方面也得到明显提升,部分学生参与的暑期调研项目获得校级优秀成果奖,更有学生积极投身于地方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活动,展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四、结论与展望

基于对新文科建设的理念、任务和路径的理解,通过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优化等内功建设,民间文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未来,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民间文学概论课程建设还需持续发力,强练外功,要发挥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加强与地方文化机构合作,促进区域文化资源共享,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文科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 2020 (05):4-8.

[2]崔延强,林笑夷,段禹.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24 ,12(01):58-67.

[3]胡友峰.教育强国背景下新文科建设的实践逻辑[J].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5,(01):22-41+126.

[4]鲁小艳,王东兰.构建新文科高质量发展体系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3,(09):14-17.

[5]黄铭,韩志强.教育数字化赋能新文科建设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23,(06):46-

[6]修南.面向新文科建设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03):50-53.

[7]朱文辉,许佳美.新文科建设:背景解析、要义分析与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1):1-6.

[8]增宝当周,钟进文.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优化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05):144-149.

[9]权培培,段禹,崔延强.文科之“新”与文科之“道”——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01):280-290.

[10]陈金文.民族院校开设民间文学课程的意义[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38(04):104-10

[11]黄文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民间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广西教育,2020,(47):56-58.

[12]王秀梅.学习民间文学 讲好中国故事——在师范教育中积极发挥《民间文学》课程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方面的作用[J].文化月刊,2024,(05):170-172.①本文系安阳师范学院 2024 年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民间文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ASJY-2024-CYB-002)成果。

②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 2020 年第5 期,第7 页。

③崔延强,林笑夷,段禹.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24 年第1 期,第 6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