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思政课“三题”链式教学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探索
刘利民
防灾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065201
研究生思政课是培育高层次人才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平台,承担着引导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作为硕士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与认同。然而,当前该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内容上,理论阐述多与现实结合少,难以回应研究生的思想困惑;方法上,单向讲授多互动研讨少,抑制了研究生的探究欲望;评价上,卷面考核多实践检验少,导致“学用脱节”。
“三题”链式教学以问题为纽带、专题为支撑、课题为载体,通过“裸面共识—深度共识—行动共识—开放共识” 的递进式环节,构建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享成果”的完整教学链条。这种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有效方案。
一、“三题”链式教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三题”链式教学中的“三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相互衔接的逻辑闭环。问题是教学的起点,既包括研究生基于自身经验提出的困惑,也涵盖社会现实中的热点议题;专题是对问题的系统回应,通过聚焦核心理论点形成结构化的知识模块;课题是问题解决的实践形态,要求研究生运用理论知识开展创新性研究。
从理论基础来看,该模式植根于三个维度: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提升认知水平;二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学习者在互动中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是知识生成的关键;三是研究生教育规律,突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中,这一模式既符合党的创新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本质特征,也契合研究生“研究导向、问题驱动”的学习需求。
二、“三题” 链式教学的四步实施方法
(一)树立裸面共识:以问题导向开启教学
裸面共识强调师生在“去权威化”的语境中平等对话,核心是破除“教师讲、学生听” 的传统模式,让问题自然生长。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初始阶段,教师需通过三重举措构建开放氛围:课前发布“问题征集表”,设置“我的困惑”“我想探究”“我的建议”三个栏目,例如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主题,有理工科学生提出“如何用大数据技术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文科学生则关注“精神文化需求升级的表现与应对”;课中开展 圆桌论坛”,教师以“闻道有先后”的姿态分享自身研究中的困惑,如“共同富裕如何避免‘福利陷阱’”,引导学生放下顾虑大胆提问;课后建立“问题银行”,对收集的问题分类标注,如“理论类”“实践类”“交叉类”,为后续教学提供靶向素材。
(二)建立深度共识:以专题教学深化理解
深度共识是在问题导向下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建构,需要通过精准的专题设计和多元的教学方法实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中,专题设置遵循 “靶向性 + 系统性”原则:靶向性即每个专题直接回应“问题银行”中的核心议题,如针对“共同富裕” 相关问题,设置 “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专题;系统性即专题间形成逻辑递进,从 “历史方位” 到 “根本立场”,从 “战略布局”到 “保障体系”,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
(三)建立行动共识:以课题研究践行理论
行动共识是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课题研究推动 “学思用贯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课程的课题设计坚持 “双向契合” 原则:一方面契合课程核心内容,如 “中国式现代化”“总体国家安全观” 等;另一方面契合研究生的专业背景,鼓励跨学科合作。课题选题采用 “导师引导 + 自主选择” 模式,教师提供 “选题指南”,如“乡村振兴中非遗文化的保护与活化”“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情管理机制”,研究生结合兴趣与专长确定研究方向。
(四)建立开放共识:以成果展示拓展价值
开放共识旨在打破课程的时空边界,让研究成果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实现 “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校社相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课程的成果展示采用 “多元化载体 + 多主体评价” 的模式:载体形式上,除传统的学术论文外,还包括政策建议书、调研报告、微视频、话剧等,如研究 “文化自信” 的小组创作了话剧《非遗传承人》,用艺术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展示平台上,举办 “理论创新论坛”“成果推介会”,邀请高校教师、实务部门代表、媒体记者参与,如某关于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的研究在推介会上得到应急管理局负责人的肯定,并受邀参与相关政策的前期调研。
三、实践效果与反思
(一)实施成效
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课程中实施 “三题” 链式教学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成果分析发现,教学效果呈现三个显著变化:一是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课程出勤率从 82% 提升至 98% ,课后自主查阅文献、参与讨论的比例提高 60% ;二是理论认同度显著深化, 85% 的研究生表示 “更能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逻辑”, 78% 认为 “理论学习对专业研究有指导意义”;三是实践能力有效提升, 90% 的课题成果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其中 12 项被政府部门、企业采纳,3 项获校级以上学术奖项。
(二)现存问题
尽管取得一定成效,教学实践中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不同专业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差异较大,部分理工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不足,影响专题学习的深度;二是课题研究周期与课程进度存在矛盾,16 周的学期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实地调研,导致部分成果流于表面;三是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完善,缺乏长期跟踪反馈渠道,部分被采纳的建议后续落实情况不明。
(三)优化方向
针对上述问题,未来将从三方面改进:开发 “理论基础在线课程”,为不同专业研究生提供个性化预习内容;与实务部门共建 “实践教学基地”,将课题研究延伸至暑期,实行 “学期 + 假期” 的弹性周期;建立 “成果转化跟踪表”,定期与采纳单位沟通,形成 “研究 — 应用 — 反馈 — 完善”的长效机制。
结论
“三题” 链式教学通过“裸面共识—深度共识—行动共识—开放共识”的递进环节,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课程中构建了“问题驱动、理论引领、实践检验、价值共享” 的教学新范式。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研究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与认同,更培养了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 “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 的三位一体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芳等:研究生思政课 “问题 ⋅+ 专题 + 课题”链式教学实施策略探析[J].高教论坛,2021(9).
[2]冯秀军:用“问题链”打造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思政课[J].中国高等教育,2017 (11).
[3]徐进功。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位一体” 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3).
本文为2024 年河北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急行业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政课“三题”链式教学改革创新研究》(YJG2024117)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利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