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张平英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东山小学 331600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推动着教学理念与模式的转型。跨学科理念倡导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多元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本文将全面剖析并探寻切实可行的教学推进路径,期望能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助力小学语文高段跨学科教学蓬勃发展。

一、科学:围绕内容,对应认知

课文作为教材构成之核心,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学习、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切实推进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高效实施,必须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深入挖掘教材课文内容,探索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明确跨学科课程的选择方向,进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保障可以高效推进跨学科教学。以小学语文教材中《桂花雨》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该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印象,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充分展现了作者精湛的叙事技巧。然而,鉴于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此类现象的认识有限,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充分理解作者的描写,进而影响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情感投入。基于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关于桂花雨的详细描述,将植物知识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深入阐释桂树这一植物的特性。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桂树和桂花的特征,有效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1]

二、数学:推进整合,渗透逻辑

将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进行深度融合,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和运用语言技能的过程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数学的严谨性与语文的灵活性相融合,能够助力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思维模式,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在阅读理解领域,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解读,以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研习说明文或议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数学领域中关于统计学和图形表示的理论知识,对文章所涉及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论点。此外,通过引入数学命题和推理方法,教师能够有效地教授学生分析句子成分、结构及修辞技巧。此类逻辑分析能力的提升,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且为其写作技能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逻辑性的培养亦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领域构建更为系统化的思维模式,促进他们在不同学科间实现灵活转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设计富有互动性的教学任务,巧妙地将数学元素融入语文学习之中,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班级喜爱的书籍进行调查研究,并将结果以图表形式呈现,此类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而且能够提升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应用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增进对语文学科的热爱,还能深刻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与成就感。[2]

三、历史:把握情感,体会内涵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均需倾注情感,深入阅读与理解文章内涵,这不仅是我们的战略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深层含义和文化精髓,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情感世界产生积极影响。[3]鉴于此,对于那些蕴含历史与文化内涵的作品,我们必须积极搜集相关资料,以进行深入阐释。此举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掌握更多知识,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其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该篇文章充分体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应深入挖掘相关历史背景,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育和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视频。通过再现战争与革命年代的历史画面,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影视资料的方式,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同时,辅以相关音乐、插图和文字资料,进一步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使学生深刻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深远意义。随后,教师对新课程进行阐述:“同学们,英雄的种类繁多,既有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抛洒热血的英雄,也有在幕后坚韧不拔、默默奉献的英雄。正是这些英雄的奋斗与牺牲,我们才能享有今日的幸福生活!”此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而且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成长也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四、美术:画中有诗,解读渊源

“诗画同源”的艺术理念贯穿中华千年文脉,绘画与诗词作为视觉与语言艺术的双璧,始终相互辉映、交融共生。小学语文教师若能深度挖掘“以诗入画,以画释诗”的教学资源,将古典诗词的文学意境与绘画创作实践有机结合,便能为学生搭建一座连通文学与艺术的桥梁,让学生在诗画交融的审美体验中提升艺术感知力与文学鉴赏力。在古诗《竹石》教学中,可以联系美术学科“中国画”的教学,构建起“诗词浸润 + 艺术创作”的创新教学模式,将古典诗词与美术创作有机结合。教学伊始,教师以古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捕捉“竹”“石”等绘画意象,通过追问“中国画中竹子的内涵”,启发学生对文学描写进行深度解构,既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又深化对绘画的认知理解。课堂中,教师创设多层次互动环节,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更多“诗中有画”的诗词,在交流中激发对文化的热爱;然后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诗词动画,以动态画面直观呈现场景,强化视觉认知。之后,在作业设计环节,教师以小组合作形式布置“诗画创作”任务,要求学生将诗词意境转化为绘画语言,重点刻画细节特征。整个教学过程以诗词为引、以绘画为媒,将文学审美与艺术实践深度融合,学生在诗画交织的情境中,不仅提升了观察能力,更在感受古典诗词魅力的过程中涵养了热爱自然的人文情怀,实现了素养与修养的协同发展。

五、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教师们需要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如何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寻找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路径,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连接学生日常生活与广阔世界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张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学生版),2019(5):40-42.

[2]隋丽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探究[J].教育(文摘版),2019(12):241.

[3]王秀菊.提高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应用[J].语文课内外,2019(32).

课题编号 JAYW202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