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政一体化背景下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

作者

吴娟

长春市一三七中学 130000

引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预设内容的传授,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成为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支撑。生成性资源蕴含于师生互动、情境创设等教学环节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教育性特征。然而,当前思政课堂对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存在认识不足、机制缺失等问题。因此,探索思政一体化背景下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开发路径,对构建连贯高效的思政育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思政一体化与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内涵解析

(一)思政一体化的核心要义

思政一体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强调不同学段思政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上的连贯性与递进性。它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中各学段各自为政的局面,注重育人目标的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形成覆盖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育人链条。通过统一育人理念、优化内容体系,确保思政教育在不同阶段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实现各学段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增效。

(二)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教学情境变化而动态产生的具有教育价值的要素总和。它区别于预设的教材、教案等静态资源,具有动态性、互动性、随机性和教育性等特征。动态性体现在资源随教学过程实时变化;互动性源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随机性表现为资源产生具有不确定性;教育性则强调其对学生价值观塑造和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二、思政一体化背景下生成性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育人导向原则

生成性资源开发必须以思政一体化的育人目标为根本遵循,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资源开发需聚焦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核心内容,确保所开发的资源符合各学段思政教育的目标要求,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育人目标的一贯性与针对性。

(二)学段衔接原则

思政一体化强调各学段的有机衔接,生成性资源开发需体现学段间的递进关系。资源开发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需求,使资源内容在难度、深度上呈现梯度变化。避免资源重复或断层,确保小学阶段侧重情感启蒙,中学阶段注重知识深化,大学阶段强调价值引领,实现各学段资源的有效衔接与互补。

(三)互动生成原则

生成性资源源于教学互动,其开发需立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真实互动场景。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质疑,在师生、生生的思想交流中捕捉有价值的资源线索。通过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生成性资源在互动中自然涌现并得到有效挖掘。

三、思政一体化背景下生成性资源开发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生成性资源识别机制

教师需提升资源识别能力,明确生成性资源的识别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发言、提问、情感反应等动态信息,及时捕捉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通过课前预设资源识别要点、课中记录关键互动节点、课后梳理资源线索等方式,构建完整的资源识别流程。同时,借助课堂观察、学生反馈等手段,确保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不被遗漏。

(二)构建生成性资源转化机制

对识别出的生成性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与价值转化,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根据资源内容与育人目标的契合度,将资源分为价值观念类、知识拓展类、情感体验类等类型。通过提炼核心观点、补充相关素材、设计教学活动等方式,将原始资源转化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注重资源的时效性与适用性,使其能够快速融入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堂教学中。

(三)完善生成性资源共享机制

依托信息技术搭建跨学段的生成性资源共享平台,打破学段壁垒,实现资源的高效流通。建立资源上传、审核、检索与下载机制,鼓励各学段教师分享开发的生成性资源。通过平台开展资源交流研讨活动,促进教师间的经验分享与合作开发,形成资源开发的合力。利用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动态更新,确保资源的新鲜度与丰富性。

四、思政一体化背景下生成性资源开发的保障机制

(一)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支持

加强教师思政一体化理念与生成性资源开发能力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教研活动、跨学段交流等形式,提升教师对思政一体化的认识,掌握生成性资源开发的方法与技巧。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不同学段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学习,形成资源开发的专业支持网络。将生成性资源开发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开发积极性。

(二)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适应生成性资源开发的教学评价体系,需打破传统以预设目标达成度为核心的单一评价模式。在评价内容维度,着重考察教师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如学生的独特见解、意外提问、认知冲突等)的敏锐识别能力,能否将这些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契机,并合理融入后续教学环节;同时评估教师利用生成性资源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与思维发展的水平。在评价方式上,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模式,既关注课堂教学中资源生成的即时性、丰富性,也考量其对学生知识建构、素养提升的长期效果。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导向机制,将生成性资源开发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考核指标,形成正向激励,引导教师主动探索生成性教学策略,进而推动课堂从“预设主导”向“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深度转变。

(三)完善资源管理保障

学校需加强对生成性资源开发的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领导牵头,教务处、思政教研组骨干成员组成的专项工作小组,定期召开研讨会,统筹协调资源开发工作。加大对资源开发的经费投入,设立专项基金,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教师培训等提供资金支持。建立涵盖资源开发标准、审核流程、共享机制的全链条管理制度,规范资源的开发、审核、共享等环节,确保资源开发工作有序开展。同时,鼓励教师参与资源开发研究项目,通过设立校级课题、与高校联合申报省级项目等方式,引入专家指导、学术沙龙等交流形式,提升资源开发的科学性与专业性。

结论

在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开发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生成性资源以其动态性、互动性特征,能够有效衔接各学段思政教育目标。通过遵循育人导向、学段衔接、互动生成原则,建立识别、转化与共享机制,完善教师发展、评价优化、管理保障等机制,可实现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这一实践路径有助于打破学段壁垒,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感染力。未来需进一步深化资源开发的系统性与协同性,为思政一体化建设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何佳璐.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23.

[2]龚金花.如何巧用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J].名师在线,2017,(21):5-6.

[3]夏彬.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利用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