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井下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管理

作者

李长青

陕西能源冯家塔矿业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榆林市 719404

引言

不安全行为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从 1980 年开始,煤矿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开始被重视。近 10 年来,这一议题逐渐成为煤矿安全领域的探讨热点。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国家也开始重视对不安全行为的管控,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第 44 条第 2 款明确指出,应当关注从业人员的身心状况和行为习惯,防范从业人员行为异常导致事故发生。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扮演不可忽视的角色,必须对知识进行提升,跟上科技发展和市场改进的要求,为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程建设和安全管理发展做出贡献。

1、井下作业环境的特殊性

井下作业环境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直接影响到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的有效性。首先,井下空间通常较为封闭,通风条件有限,容易积聚有害气体,如甲烷、一氧化碳等,这些气体不仅危害健康,还可能引发爆炸。其次,井下地质结构复杂,存在坍塌、透水等风险,这些不可预测的地质变化对作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此外,井下作业通常伴随着高噪音、低能见度和潮湿等恶劣环境条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作业人员的判断力和反应能力,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这些特殊环境条件导致井下作业面临诸多安全风险。常见的安全隐患包括: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矿井火灾、顶板事故、机械伤害、电气事故等。这些风险不仅威胁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还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据统计,大多数井下事故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直接相关,因此加强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管理是预防事故的关键环节。

2、安全行为管理的关键要素

有效的安全行为管理,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基础,培训内容应包括安全规章制度、风险识别方法、应急处理措施等,并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行为规范制定,明确各类作业的安全操作流程和禁止行为,使作业人员有章可循;监督考核机制,通过日常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确保安全规范得到执行,并将安全表现与绩效考核挂钩;激励机制,对表现良好的安全行为给予表彰奖励,形成积极的安全文化氛围;井下常常面临岩层松动、坍塌、涌水等地质灾害,这些突发情况往往难以预测,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机械设备的使用也是潜在的危险源,如提升设备故障、运输车辆失控等,都可能引发严重事故。此外,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不足、电缆老化等问题也可能导致触电或火灾事故。这些要素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完整的安全行为管理体系。部分企业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投入不足,导致安全设施不完善,培训不到位,员工安全意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忽视安全操作规程,此外,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难以持续推动安全行为的落实,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安全文化缺失、管理责任不明确以及技术手段落后等多方面因素。

3、井下作业安全管理的原则

井下作业安全管理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安全第一是指在所有作业环节中,必须将人员安全放在首位,任何生产活动都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分配资源时,优先考虑安全因素,确保安全投入充足。预防为主强调通过事前预防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对作业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潜在危险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例如,定期检查通风系统、监测有害气体浓度、加固不稳定岩层等。此外,预防还包括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综合治理则是指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全方位、多角度地保障井下作业安全,这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的结合。技术措施如使用先进的监测和预警系统,管理措施如建立健全的安全规章制度和责任制,个体防护措施如配备合格的安全防护用品。只有将这些措施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完整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

4、井下作业安全管理控制措施

4.1、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井下作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如坍塌、透水、火灾、爆炸等,制定具体的应急处理程序和救援措施。应急预案应定期演练,确保每位作业人员都熟悉应急流程和自己的职责;企业应组建由专职和兼职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队,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和器材,如呼吸器、担架、急救药品等。救援队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各类事故的救援技能,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展开救援;井下作业区域应安装可靠的通讯设备,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与地面指挥中心取得联系,传递事故信息和求救信号,同时,应设立明显的安全出口和避灾路线标志,方便作业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撤离[1]。

4.2、加强安全隐患排查与控制

为了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和顺利,必须在生产前进行安全检查,将各种安全隐患控制在合理范围,保证煤矿生产顺利。在矿井作业中,由于人员、设备和管理等原因,造成许多事故。因此,项目建设前,必须对矿山隐患进行调查和分析。其次,工程技术人员要对参加矿井生产的员工进行安全训练,使其明白施工安全的重要性,并对生产中的材料、设施等进行标准管理,防止发生事故。对矿山材料的放置也要注意,在制定煤矿生产计划时,要对材料和有关设施的放置和保存方式进行规定,防止材料损坏、设备锈蚀。最后,工程技术人员要对矿井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对在生产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及时反馈,确保整个建设过程能够正常进行[2]。

4.3、安全行为管理

实施安全行为管理需要采取多方面的策略,在组织层面,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职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在制度层面,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确保其得到有效执行。在技术层面,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人员定位系统、智能监控设备等,实时掌握作业人员的安全状况。在文化层面,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活动,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的企业文化。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鼓励作业人员积极参与安全管理,提出改进建议[3]。

结束语

井下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管理是确保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系统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规范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降低事故风险。本文提出的管理要素和实施策略为企业提供了可行的安全管理方案,而国内外成功案例则证明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井下安全行为管理将更加科学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矿山企业应不断学习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安全管理模式,为作业人员创造更安全的工作环境,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慧玲. 基于UWB 技术的煤矿井下人员精确定位系统探究[J]. 矿业装备,2024,(06):129-131.

[2]张传旭.基于改进的YOLOv5 井下人员安全帽佩戴检测方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24.DOI:10.27210/d.cnki.glnju.2024.000550.

[3]胡浩.基于 Vision Transformer 的煤矿井下人员动作识别方法[D].中国矿业大学,2024.DOI:10.27623/d.cnki.gzkyu.2024.001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