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分析

作者

罗霄

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 451450

在高中教育体系里,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至关重要。传统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学生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兴趣不高,能力培养受限。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学知识。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存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课时较少

一些学校生物课程的时间安排相对紧凑,这样会影响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先针对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讲解,而这往往会占用学生实验学习的时间,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展开实验操作,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无法得到相应的实验指导。在短暂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只能接触到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不能够通过实验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这样会使学习较为乏味,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从而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验设备不完善

由于一些高中招收学生的数量持续增长,学校的实验室资源显得愈发紧缺,这导致教师难以按照常规计划实施实验教学,从而影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一些学校因为资金短缺而面临实验设施不完备或老旧破损的问题。结果是,一些实验课程中常常出现大批学生共享实验器材或多个学生共同开展实验的情况,极少有学生有机会独自完成实验任务,而且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时间也不多,所以实验教学的成果并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探究主题,激发学生内在兴趣

探究主题是开启探究式学习大门的钥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契合学生兴趣点与认知水平,且紧密关联教材和生活实际的探究主题,能像磁石一般吸引学生主动投身于实验探究的奇妙旅程。在生物教学中,教材内容是知识的框架,而学生的生活则是知识的鲜活土壤。教师要善于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挖掘出具有启发性和探究价值的问题。以《细胞呼吸》章节的教学为例,“探究不同水果的呼吸速率差异”这一主题就巧妙地将教材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水果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其熟悉又亲切,这种熟悉感能有效缓解学生对实验探究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当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后,学生的思维瞬间被激活。分组讨论环节中,学生各抒己见,不同的假设如火花般碰撞。有的小组基于生活经验,认为成熟度高的水果可能呼吸速率更快,因为成熟的水果往往会更快变质;而有的小组则从水果的种类特性出发,推测不同种类水果的呼吸速率本就存在先天差异。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水果,如苹果的清脆、香蕉的软糯、橙子的多汁,利用先进的CO2 传感器等设备,精确测量水果在一定时间内释放CO2 的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水果呼吸这一看似平常却又蕴含奥秘的现象深深吸引,他们全神贯注地操作实验、仔细分析数据,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被充分激发,真正实现了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的转变。

(二)重视探究实验,引导自主合作

高中生物新教材里设有多种形式的研究和实际操作项目,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这些内容。研究型实验主要反映的是新的教学理念下学生主导地位的重要性,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显著的效果。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教材里的探索式实验,将其转换成其他的类型以适应教学需求。而实验教学通常遵循一套固定的标准流程: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然后指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制订解决方案。在此期间,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操作过程,亲身体验自我发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寻找答案或者解决问题。这可以有效提升其学习效果。

(三)问卷星与传统模式融合优化课前预习

作为一种在线工具,问卷星以其便捷性、高效性和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为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将问卷星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为课前预习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问卷星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预习问题,并利用其互动与反馈机制,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以“酶的特性”这一课程为例,其中涉及“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以及“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等实验内容。由于实验原理复杂、所需材料和试剂种类繁多、操作步骤细致,教师可以借助问卷星设计预习任务,帮助学生复习酶的本质、过氧化氢分解实验中自变量的设置、因变量的检测方法以及无关变量的控制原则,同时回顾高温导致蛋白质变性的原理。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答题数据,能够精准把握学情,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推动教学决策从依赖经验转向以数据为支撑,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四)尝试建构模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高中生物课程包含大量的微小元素及生命活动等抽象的内容。而生物模型最大的优势在于能使那些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得更加形象化和可视化。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实践的方式指导学生建构生物模型,从而把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素材并自主制订模型建构方案,然后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去制作、展示自己的作品。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各自的作品,这样有助于提升实验教学的成效。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探寻“怎样制订合适的方案及选取适当的材料”这一问题的解决策略。同时,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对话情况,激励学生之间合作互助。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新高考制度的全面实施,高中生物教师需要逐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深入挖掘高中生物课本的内容,实施有效的示范实验,并且借助实验的变化因素协助学生梳理实验流程。此外,应合理、适度地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充分释放其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潜力,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营造一个高效、有趣且富有深度的实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彭卫.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策略[J].高考,2025,(16):118-120.

[2]周安琪.深度学习视角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J].高考,2025,(15):128-130.

[3]沈惠兰.探究式学习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创新[J].高考,2025,(14):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