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室内外空间资源的优化利用与教育实践

作者

黄粹燕

广西玉林市市直机关幼儿园 537000

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场域,其空间环境的设计与利用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体验与发展质量。当前,部分幼儿园存在室内外空间规划单一、功能割裂、资源闲置等问题,未能充分释放空间的教育潜能。优化空间资源不仅是物理环境的改造,更是教育理念的落地,需将空间视为“第三位教师”,实现环境与课程的有机统一。

一、基于“有准备的环境”理念,深化区域活动的空间功能转化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形式,其空间质量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投入与成效。蒙台梭利强调“有准备的环境”应具备秩序性、适宜性与挑战性,以激发幼儿自主选择与持续探索的能力。在实践中,教师需避免区域设置固化、材料更新滞后、功能单一等问题,通过空间动态调整与材料层次化投放,支持幼儿的个性化学习路径。

以“建构区”优化为例,原区域位于教室固定角落,空间狭小且材料堆叠,幼儿常因争抢积木或无处展示作品而中断游戏。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采取了一系列优化策略。首先,拆除固定隔断,利用可移动矮柜与屏风灵活划分边界,使空间可根据活动需求进行扩展或合并。这种灵活的空间布局不仅增加了活动区域的可变性,还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间,减少了因空间不足而产生的冲突。其次,教师按材料属性(如木质单元积木、塑料拼插件、废旧纸盒等)分层分类陈列材料,并将它们放置于开放式矮架上。每类材料都配有图示标签与收纳筐,这不仅方便幼儿取放材料,还培养了他们的秩序感和自主管理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材料的分类和使用方法,减少了因材料混乱而导致的混乱和争抢。此外,教师增设了“作品展示台”与“设计图绘制角”,鼓励幼儿用图画记录自己的构想,并将成果置于展示台供同伴观摩。这一举措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还促进了幼儿之间的经验共享和互相学习。同时,在走廊墙面设置“建构故事墙”,张贴幼儿搭建过程的照片与简短说明,延伸了空间的教育叙事功能。通过这种方式,幼儿的建构活动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关注,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开发户外自然场域的教育潜能,构建沉浸式体验课程

户外空间是幼儿感知自然、发展体能与社会性的天然课堂,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建议幼儿每日户外活动不少于 2 小时,以促进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健康成长。然而,部分园所的户外场地存在功能分区模糊、自然元素匮乏、活动设计随意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户外空间的教育潜力。因此,优化户外空间需以“自然教育”为导向,将场地转化为可探究的生态微系统,引导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学习。

以打造“雨水花园”为例,园所可以根据地势挖设浅沟与渗水区,种植芦苇、菖蒲等耐湿植物,形成小型湿地生态。这种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利用雨水资源,还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观察自然现象的生动场所。同时,铺设木屑小径与观察平台,便于幼儿近距离观察雨水汇集、土壤渗透与植物生长的过程。此外,设置雨水计量桶与简易风向标,支持幼儿记录天气数据,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科学探究体验。教师可以以此为载体设计一系列活动。春季时,引导幼儿播种耐水性种子,观察发芽条件;雨季时,利用自制浮船实验感知水的浮力与流动;旱季时,探讨节水方法并制作宣传画。这些活动不仅涵盖了自然科学知识,还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该场地同时成为科学探索与艺术创作空间。幼儿可以用落叶、石子拼贴自然图案,用泥塑塑造昆虫模型。这种跨学科的活动设计,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学习体验,还促进了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园所可以根据自身的场地条件和幼儿的兴趣特点,灵活设计和调整户外空间。例如,可以增加更多的自然元素,如小型花园、沙池、水池等,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应根据季节变化和幼儿的发展需求,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幼儿在自然中探索、学习和成长。

三、激活过渡性空间的交互价值,打造多元社交支持系统

在幼儿园的空间规划中,走廊、楼梯转角、门厅等过渡空间常被视为单纯的“通道”而被忽视,然而这些区域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社交与认知发展契机。这些过渡空间具有人流量大、视线通透的特点,是幼儿日常活动中的必经之地,因此非常适合设计为促进偶发性互动与跨班交流的“非正式学习节点”。优化这些空间的关键在于打破其功能的单一性,植入低结构、可互动的元素,从而支持幼儿在移动过程中产生自发学习。

以改造“文化长廊”为例,墙面1.2 米以下安装了可擦写磁力板与透明插袋,用于定期展示各班的项目活动记录、幼儿问题便签及家庭亲子任务。这种设计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交流信息的平台,还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同时,利用楼梯下方的三角区域铺设软垫,设置“绘本漂流站”与“悄悄话电话亭”(两个纸杯连接棉线),满足了幼儿休憩与私密交流的需求。这种巧妙的空间利用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舒适、安全的交流环境,促进了他们的社交互动。在走廊交汇处,放置了“合作拼图桌”,并提供大型地板拼图,吸引不同班级的幼儿协作完成。例如,在“家乡文化”主题活动中,长廊墙面展示了幼儿收集的方言录音二维码、传统美食制作步骤图。拼图桌则更换为各省份地图拼板,幼儿在拼接过程中自发比较地域特点,这种设计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地理知识,还促进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跨年龄互动。经过这样的改造,原本匆忙经过的走廊逐渐成为幼儿驻足讨论、交换信息的“社交枢纽”。教师观察到,跨年龄互动的频次显著增加,大班幼儿主动带领小班弟弟妹妹完成任务的现象也明显增多。这些变化表明,空间成功地从单纯的“通道”转型为一个“社区化交往平台”,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室内外空间资源的优化利用是一项动态的、持续深入的教育实践。通过区域活动的功能深化、自然场域的课程融合、过渡空间的社交激活三大策略,空间从物理载体升华为教育主体,有效支持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经验的主动建构。

参考文献:

[1]胡怡媚,施晓梅.幼儿园户外学习空间再造的实践路径[J].早期教育,2025,(09):36-37.

[2]孟首汝.幼儿园户内外游戏资源整合与利用的有效策略[J].智力,2025,(04):83-85.